第2198頁
幾萬飽含著冤屈的日本人民進軍東京,日本天皇不可能不怕。至於日本陸軍中的士兵們的想法也會大大不同。發動兵變的這幫人無疑會被底層看成自己人。
不過現在最緊要的問題不是日本陸軍,陸軍那幫老傢伙很明顯沒有看出北一輝採取的手段到底有多厲害。皇道派一直吆喝著要接觸底層百姓的痛苦,這是陸軍老傢伙們用來忽悠少壯派軍人替他們去死的旗幟。相當的中低級軍人都是真心支持這種觀點的。哪怕是曾經巴登巴登三羽烏之一,也是現在巴登巴登三羽烏唯一在世的小畑敏四郎也是這麼認為的。
問題出在海軍上。
海軍軍令部總長伏見宮博恭王當天就召集幕僚,明確說明了鎮壓的態度。3日中午12時,聯合艦隊司令高橋三吉向正在土佐沖演習的艦隊發布命令,要第一艦隊進入東京灣,第二艦隊進入大阪灣。當時任海軍軍務局局長的豐田副武咆哮「陸軍沒這個意思的話,就由我們來動手!」。5日下午,橫須賀鎮守府司令米內光政的第一水雷戰隊把陸戰隊經芝浦送上岸,堆起了沙包工事,擺出準備戰鬥的態勢。
6日一整天,裕仁天皇都是在焦急不安中度過的。因為鈴木貫太郎已經告知裕仁,此時第一艦隊已經在旗艦「霧島號」號戰列艦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地開進東京灣,各艦都將炮口對準了陸上的叛軍陣地。「霧島號」號瞄準的是被叛軍占領的國會議事堂,負責測定標的第九分隊分隊長長光大尉用測距儀很細心地測出,從「長門」艦到國會議事堂的距離是19000米。加藤隆義統率的第二艦隊也在旗艦「愛宕」號重巡洋艦的帶領下於6日上午9時許抵達大阪灣,開始實施警戒。
在台灣戰役中一氣損失了三艘金剛級戰列艦,其他軍艦也損失了不少。但是聯合艦隊還是派出了所有的軍艦,試圖威逼兵變部隊,使他們不敢再做什麼。
就在胡服同志的信通過飛機一路傳送到鄭州的時候,日本的局面又發生了變化。儘管海軍的高官們一個個義憤填膺,在海軍軍令部總長伏見宮博恭王的帶領下表示一定要殺光叛賊。而第一批本州島的三千多名民眾代表們終於抵達了東京。在兵變部隊的安排下,這些代表們分了十批前去覲見了天皇。
這些普通民眾代表很多人連本地市長都沒見過,可現在親眼見到的日本的現世神天皇之後,一個個謙卑的跪伏在地向天皇行禮。裕仁被迫來見這幫人,心中是大大不甘的。可是聽這些人一個個自保家門,竟然是各地的民眾代表。他心中也不能不感到一些震動。
而這些代表們雖然缺乏語言組織能力,這些年受到的痛楚卻是實實在在的。而且見天皇之前,兵變部隊以及日本反封建同盟也幫他們總結了最大的痛苦之處。這些人就虔誠的叩頭之後,就請求天皇針對他們遭受的種種不合理與平等的事情做主。
裕仁真的不知道日本民間到底一個什麼情況,聽了這些人的傾訴之後還真的把裕仁給嚇住了。這倒不是他對人民有多同情,而是裕仁感覺到日本民間此時的矛盾之激烈,大有一種火藥桶的姿態。若是置之不理的話,可就不僅僅是這麼一場兵變了。很可能會爆發真正的內戰。
第一百零二章 青萍之末(三)
「請胡服同志向陳克主席轉達我們衷心的感謝。」北一輝認真的對中國特使胡服說道。
日本海軍敢對日本海上實施封鎖,中國方面硬是通過空運送來了好多新式印刷機,紙張。這種幾乎是不計成本的支援至少解決了當下的宣傳問題。陳克很清楚顏色革命是怎麼搞起來的,那就是要利用信息不對稱,以及造反一方的大力動員。
就如21世紀網絡上的一個笑話,「本人出售河圖、天書、麒麟、靈龜、慶雲、嘉禾;代學狐狸叫,解說星相傳播童謠、代編讖語、代寫勸進表、定製獨眼石人(包埋)、代書黃帛絹書(免費入魚腹)、代縫黃袍(免費加身),另有怒斬妖蛇、氣沖霄漢、黃龍現江、鳳凰來儀等多項業務,接受訂製傳國玉璽、帝冠龍袍。」
搞宣傳煽動的時候真相其實已經不太重要,關鍵是要有效的引發聯想。人民黨起家雖然與日本大大不同,可本質上只是進城的不同。人民黨起來造反的時候中國上下都已經拋棄了舊制度,日本革命需要的是讓日本人民認為日本舊制度要完蛋。當一個國家的人民一起拋棄了舊制度的時候,這個制度就已經不可避免的走上了窮途末路。
人民黨提供的新式印刷機、大量紙張以及操作人員,主要是用來印刷圖片。「天皇親切接見訴苦群眾」的照片可不能模糊。有照片作證,加上日本維新部隊控制的印刷廠大量印刷了介紹這次維新的原因、目的、經過。日本反封建同盟在基層的宣傳讓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民相信,天皇是支持人民的,是願意來解決日本人民痛苦的。雖然越來越多的維新部隊官兵逐漸開始認識到,這種想法或許是有些「過於樂觀」。
日本空軍各基地都得到了這些宣傳文件,空軍因為建立的時間短,這幫軍人多數是年輕人。一部分老頑固認為這種做法是無法無天,而年輕人們卻不這麼認為。看了一張張天皇接見每一批幾百姓的圖片,看了凝固在照片中的那些跪拜的人們嚎啕大哭的景象,看了其他文字性的敘述,空軍的年輕軍人們也開始熱血沸騰起來。在維新軍隊的煽動下,空軍各聯隊都私下派遣代表到了東京「參觀」。他們發現事情果然如同維新軍隊所說。普通百姓們正在得到見天皇的機會。這種以前想都無法想像的事情並不是維新軍隊製造的謊言,而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