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2頁
1915年春,英法聯軍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面戰線,發動了香巴尼和阿杜瓦兩輪攻勢。但因為沿用舊戰術,而且欠缺強大火力掩護,結果被德軍成功抵擋,己方反而傷亡慘重。該年4月德軍反擊,並首次使用毒氣,使雙方的損失更為慘重。結果1915年的西面戰線,英法聯軍死傷百萬人,德軍亦死傷61萬人,但戰事仍然膠著。
德軍因為西線壓力稍減,決定先集中兵力擊潰俄國,逼使俄國停戰,從而結束東線戰事,並且避免繼續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東線於是變成主要戰場。1915年5月,魯登道夫計劃了1915年5月開始的戈爾利采—塔爾諾夫夏季攻勢,德奧聯軍以18個師和2000餘門大炮,分兵兩路進擊俄軍,攻占了波蘭大部,德軍獲得了巨大勝利。俄軍被從東普魯士驅逐出去,而且還被迫放棄了波蘭、立陶宛、里加以西的土地和沃倫地區。儘管沒有能夠按照計劃將俄軍逼至「波蘭口袋」內殲滅。德奧聯軍經過6個月的激戰,攻占普熱米什爾、萊姆堡、伊凡哥羅德、華沙、布雷斯特、維爾諾及里加,並逼使俄軍撤退至從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線。俄軍共損失過百萬,並且被打得步步後退。
美國當然知道,德軍擊潰的部隊是俄國傾力打造的精銳部隊。就俄國陸軍那步槍比士兵性命值錢的作戰思路,這些精銳部隊遭到百萬以上級別的損失,那是根本無法彌補的。德軍即便沒有能夠消滅俄軍全部主力,也無法逼俄國投降,但是俄國的軍隊也不可能再有什麼更好的表現。
在這等時候,能夠讓中國承擔一部分英國債務,對英國來說是非常好的事情。而美國大可接著這個「功績」來展現自己的「國際影響力」。既然人民黨與英國有矛盾,美國也可利用這個矛盾左右逢源。所以美國代表並不指望能夠輕易說服陳克。
見美國代表不吭聲,陳克也不繼續逼問讓美國代表難堪的問題。他換了一個話題,「如果是當下的條件,我是絕對不可能答應的。我想聽聽貴方還有什麼建議。」
美國代表見陳克表示了相當程度的誠意,他這才說道:「如果貴方肯表示將會支持我們美國政府加入的一方,我國政府倒是希望能夠和貴方簽署一份條約。」
其他同志還沒有完全弄明白美國代表的意思,就看到陳克眉頭緊緊皺了起來。等大家大概明白了美國代表的意思之後,所有人都變了臉色。
美國代表的意思非常明白,這是要求人民黨將宣戰的權力交給美國政府控制。這簡直是荒謬無比的要求。這意味中國承認了跟在美國後面。對美國來說,這樣的好處自然是極大的,首先就是美國得到了更高的國際地位。有人民黨當小弟,美國是極有面子的。而且人民黨一旦答應了把宣戰權交給美國的條件,那麼也必然得同意接受英國債券的條件。無論是從里子還是面子,美國可是撈足了所有的利益。
在這件事上,人民黨卻得不到美國的任何承諾。人民黨的同志甚至不用問就能猜到,在迫在眉睫的中日戰爭中,美國絕對不可能站到人民黨一邊來。除了個別同志之外,其他同志幾乎有怒髮衝冠的樣子。
陳克依舊皺著眉頭,是否同意這樣的要求根本不是陳克考慮的範圍內。他現在考慮的是美國這話到底是真心,還是試探。如果中美達成了這樣的條約,以英國的角度來看,這場歐洲戰爭必然勝利。因為英國什麼都不用做,只要拼命用債券從中國購買物資即可。
人民黨可沒有美國那樣財大氣粗,歷史上大量的協約國黃金流入了美國,實施金本位的美國在一戰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人民黨現在就靠出口拉動就業,拿到白條對中國有什麼好處?而且英國大可用債務償還來要挾中國。
國際上有「惡債不償」的慣例,不過這首先得是勝利的一方沒有錢在別人手裡。英國一定要把袁世凱借的債務算到人民黨頭上,那時候人民黨拿著一堆英國債券,那不是自找彆扭麼?陳克對袁世凱借下的那些債務是打定主意不償還的。他自然不肯這麼憑白的上圈套。
當然,從美國的角度來說,如果陳克能夠接受英國債券,那可就是完美的結果。英國人肯定會對美國方面極為讚賞。
不過有時候國家的利益也不能從簡單的短期吃虧來計算,陳克當然不希望戰後被排斥在新的國際體系之外。從英國與法國人的角度來看,他們如果接受了美國的條件,不得不拉人民黨入伙,那麼他們就必須捏著鼻子承認人民黨入伙前製造出的「既定事實」。要是沒有一些相應的「補償」,英法肯定要大作動作。因為從他們的角度來看,英法卻是「吃了大虧」的一方。
這種利弊權衡十分困難。陳克或許深知歷史上發生了什麼,不過眼前的局面卻是歷史上根本沒有發生的事情。這就需要陳克與人民黨的同志們好好商量。
「我暫時不能答應這件事,請您多等幾天。」陳克對美國代表說道。
第一百三十六章 崩潰(二十四)
雖然是決定中國未來命運,至少是決定人民黨未來命運的重要會議。人民黨也只是召開了政治局會議。而這次會議也是保密的。能夠放開眼睛看世界的人民黨人也是少數。剩下的同志固然是極為堅貞的革命同志,不過指望他們能夠提出對外的合理意見,實在是不太現實的想法。
陳克直截了當的把當下的外交困局告訴了同志們。「我們現在追求三個目標,第一是不想承擔債務。第二是要解放全中國,恢復朝鮮與安南的戰略兩翼。第三,通過加入協約國,介入戰後的國際主流秩序體系。這三個戰略目標,實際上有著激烈的衝突。前兩項都是對協約國,或者說侵害了英法當下的利益體系。既然已經侵害了英法的戰略利益,那麼在第三條上,我們就絕對不能認為英法會那麼爽快的同意。所以,這就要取捨,這就要等待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