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982頁

    陳克再次討論起對北方那個並非友好的鄰居的問題,「歐洲傳來的消息,吐哈切夫斯基在華沙城下打敗。俄國試圖進攻西歐的努力失敗了。如果不出特別的改變,俄國局面就已經確定,要不了多久,俄國就將以現在的邊界線圈定自己的領土。」

    「這對我們有什麼影響?俄國會出爾反爾?」尚遠對在北方投入的巨額資金非常心痛,如果要繼續投入的話,那可就未免太令人遺憾。

    「俄國被打成那樣,還有什麼膽量在東方再開展一條戰線。」章瑜倒是很敏銳,「英法會把精力重新放到世界範圍上麼?」

    「是的。我們得做好英國在世界範圍內重新布局的準備。」陳克對章瑜的回答表示贊同。

    第二百四十二章 華盛頓公約(四)

    華沙戰役俄國戰敗,從某種意義上算是俄國革命一個階段性標誌。波蘭自己號稱滅亡,實際上波蘭王國這個國家理論上還是存在的,只是由俄國沙皇兼任了波蘭國王的地位。如果是真的被徹底瓜分,原波蘭地區變成了普奧俄三國的行省,波蘭也不可能從徹頭徹尾的覆滅123年後成功復國。

    復國後的波蘭完全暴露出自己的擦鞋墊本質,當時的執政畢蘇斯基試圖恢復波蘭與俄國1772年的邊界,於是發動了對蘇俄的進攻。在協約國的支持下,波蘭前鋒一路打到基輔。俄國紅軍對波蘭侵略軍實施了全面反擊,將波軍給攆回了波蘭。  

    列寧領導的俄共抗住了協約國的進攻之後,也認為有必要改變原先的政策,如果能夠解決掉協約國最大的走狗波蘭,不僅可以收回失地,還能徹底改變歐洲的局面。德國、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人拒絕把援助波蘭的軍需品裝上火車,英國碼頭的工人要求英國政府立刻結束與蘇俄的戰爭,一旦解決掉波蘭問題,戰後各國國內矛盾如同火藥桶一樣歐洲馬上就會發生巨變。

    協約國當然知道這個可怕的結果,英法通過但澤港口把物資拼命的送到波蘭,波蘭那強烈的二貨精神在此時也發揮出正面作用。

    俄共此時也遇到了自己的問題,列寧同志身體不好,黨內對於繼任者的位置發生了激烈的「討論」。史達林同志性格強硬,在黨內的人緣實在不怎麼樣。所以在波蘭戰役前期表現出色的史達林同志後來被吐哈切夫斯基接替了指揮,這為波蘭戰役的失敗埋下了禍根。

    吐哈切夫斯基優柔寡斷,滿腦子打一場漂亮仗的打算。在數年後,人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分析波蘭戰役失敗的時候是如此總結的,「完美的戰役與獲得勝利的戰役從來不是一碼事,完美是事後的評價,勝利永遠是對當前手中條件的充分利用。吐哈切夫斯基在波蘭戰役的表現證明其並非一名優秀的前線指揮官,當一名軍事指揮官陷入想打一場漂亮仗的思維陷阱的同時,他就背離了實事求是的思維模式……」  

    畢蘇斯基就沒有吐哈切夫斯基的問題,這個野路子出身的軍人滿腦子想的僅僅是如何有效使用手中現有的牌面,他甚至對自己部隊的戰鬥能力與士氣都沒有任何幻想。所以面對鋼鐵史達林的時候,畢蘇斯基屢屢吃癟。吐哈切夫斯基倒是發現了俄國紅軍的各種「不利」,試圖先消除不利造成的不良影響後打一場教科書般「完美勝利」。

    經歷過各種艱難困苦,只要勝利的里子,不要好看面子的畢蘇斯基發現波蘭軍隊依舊有戰鬥意志的時候,實在是大喜過望。他立刻制訂了針對當下戰局的軍事計劃,冒著巨大的風險猛烈打擊吐哈切夫斯基指揮的部隊。吐哈切夫斯基所部戰敗,俄國紅軍不得不退出波蘭。俄國試圖通過戰爭改變歐洲局面的努力失敗了。

    整個1921年,世界主要國家都在為收拾一戰後的局面努力。波蘭戰役結束,俄國邊界線基本穩定下來。在廣闊的海上,競爭卻加倍激烈起來。

    英國奉行的是第一海軍的思路,也就是說英國艦隊要壓倒第二第三海軍的總和。美國仰仗自己急速膨脹的工業和金融實力,向世界頭號海軍強國英國發出了挑戰。美國海軍部長丹尼爾斯宣稱將在五年內建造一百三十七艘軍艦,「建設一支世界上最強大、最優秀的海軍」。

    英國不甘示弱,首相勞合·喬治表示:「大不列顛寧願花盡最後一分錢,也要保持海軍對美國或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優勢。」  

    日本為了與美英一爭高下,雄心勃勃地制定了八·八艦隊計劃,即擁有兩支強大的艦隊,每支艦隊有主力艦八艘,每八年更新一次。

    緊接著,法國和義大利也興沖沖地加入了這場競賽。就這樣,列強們你造一艘我造兩艘,從大西洋、地中海到太平洋,一場看不見硝煙的軍備大戰越演越烈。

    但是時隔不久,列強們開始嘗到了軍備競賽的苦頭。伴隨著一艘艘戰艦的下水,軍費開支陡然大增,各國的財政紛紛捉襟見肘。

    英國首先奉陪不起。它早已被戰爭弄得財力匱乏,現在硬撐著加入軍備競賽,真是苦不堪言。日本也力不從心,為了實施八·八艦隊計劃,海軍撥款已占整個國家預算的三分之一。美國雖然財大氣粗,但要真正壓倒英、日也非易事。

    1920年開始,蔓延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危機爆發,各國人民要求裁軍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列強們的海軍軍備競賽陷入了困境。

    美國於是召開和平會議,希望能夠解決軍備競爭造成的局面。得到美國的邀請,中國方面很快給了美國回復,「中國海軍實力太弱,沒辦法參與這樣的會議。」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98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