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9頁
對於已經開始成型的中國包圍網,統制派大佬們是極為滿意的。在陸地上不能與中國爭雄,那就在海上扼制中國的力量。這次中國派艦隊到荷蘭示威,這讓統制派們拍手相慶。同盟關係需要維護,一旦英國與荷蘭都踏上反華的道路,加上中國的強硬態度,這個同盟只會越來越穩固。日本當然也有自己的打算,日本要做的就是巧妙的玩弄手段,把中國人的怒火引向海軍實力最弱的荷蘭。既然不能遠涉重洋,中國能做的就是把怒火指向陸地接壤的英國。那時候日本的重要性就會凸顯出來。至於中國越過對馬海峽進攻日本本土,日本方面認為自己能夠守住這條海峽。儘管被英國人賣了一次,日本方面卻依然相信英日同盟是保障日本本土不遭受中國進攻的。
日本有自己的想法,中國卻沒有理由跟著日本的指揮棒起舞。海軍編隊前往荷蘭示威回來之後,諸多新設備討論就上了議題。過於精密的實驗性裝備有其優勢,但是卻不實用。雷射之類的設備就被排除在定型軍艦之外。陳克對此並不覺得可惜,畢竟雷射與電晶體技術發展是在二十多年之後才得到了全面應用,包括雷達技術也進行過無數次的革新。
二戰水平的戰艦並不是21世紀中國的054軍艦,所謂下餃子指的是能夠大量製造。有雷達,有聲納,這就是好軍艦。剩下的關鍵就是海軍航空兵的魚雷攻擊機。什麼軍艦都扛不住被二十幾條魚雷擊中,就算是日本建造的大和號那種變態也是一樣。
義大利的工業水平雖然不高,在船舶設計方面的水平卻非常出色。大蕭條讓義大利人也頂不住了。他們終於低下了高貴的頭顱,向中國提供了很多造船技術以及船舶設計思路。與德國人提供的傳播設計思路一比,中國工程方面的感覺義大利人的設計更加科學合理。雖然很多設計需要的材料義大利人自己造不出來。這並不能阻止義大利人的想像力發揮出功效。由義大利與中國共同設計的25000噸航母的等比例模型已經在武漢與上海同時開始搭建。這些軍艦將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船塢中。
在此之前,中國也不準備就這麼傻愣愣的看著日本耀武揚威。解放台灣的戰役已經排上了日程。
「解放台灣的關鍵就是能夠運部隊上台灣,運物資能夠維持部隊進行戰鬥。所有核心就是運輸線。」海軍政委秦守在軍委會議上解釋著台灣戰役的設計。
理論上從福建到台灣海峽建立起一條補給線就能完成任務,消滅了日本在台灣島上兵力之後,戰爭就基本結束了。除非日本能夠徹底斷絕這條補給線,然後從容的運送十幾萬兵力到台灣,剿殺了台灣島上的中國軍隊。
「現在的關鍵就是海軍航空兵、海軍水面部隊、以及水下部隊的配合。」秦守說的很簡單。他並不想吹牛,實際上海軍的研究結果是,如果日軍大大咧咧的跑到台灣來,以為靠軍艦的噸位體積就能獲勝的話,他們肯定要吃大虧。
「白天的話,將由空軍配合海軍水面部隊的行動。晚上的話,由水下部隊配合水面部隊的行動。陸地上的戰鬥就要看陸軍的同志們能否順利完成任務。陸軍早一天完成任務,海軍的壓力就能輕很多。」秦守說的很客氣。
有了海軍這次去荷蘭的大遊行,海軍部隊對聲納雷達很有信心。台灣海峽寬度有限,海軍航空兵的魚雷攻擊機部隊更是信心十足。空軍司令楚鳳歌等秦守發言完畢,立刻站起身來,「諸位同志,只要在台灣建成了穩固的基地,我們就能靠台灣與福建的基地保證天氣良好的狀態下隨時出擊。」
工程兵部隊司令顧璐最後發言,「雷達站的建設我們已經有實際經驗。快速建設跑道的經驗,在旅大戰役中已經有了實戰經驗。我們工程兵部隊有信心完成這次的任務。」
軍事上的準備已經很充分,政治局在政治方面的考量就是最後的一關。但是在這方面,政治局並沒有達成完全一致的態度。政治局都有一個疑問,「如果跨海解放台灣之後,世界對待中國會是什麼態度?」
第六十四章 螳螂捕蟬(六)
在工業化時代,台灣對中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擁有了台灣,中國海軍就可以隨時進出太平洋,日本南下的海上通道也會被中國給死死堵住。讓所謂的日本、英國、荷蘭的海上同盟頃刻就變成了一個笑話。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中國奪取台灣之後,帶來的是西太平洋局勢的全部變化。美國就是這裡面最大的變量。美國一直試圖拆散英日同盟,中國奪回台灣之後,英日同盟也就名存實亡,台灣與菲律賓切斷了英國與日本的海上呼應。
矛盾是不斷轉化的,英日同盟與美國的矛盾很可能就此從美國在西太平洋的主要矛盾變成了次要矛盾。美國面對中國這個日益強大的西太平洋強國,會有什麼樣的選擇?作為世界第一工業國,美國現在被經濟危機困擾,而且國內孤立主義盛行。可這只是美國不想參與世界變化的內因,並不等於美國沒有能力參與世界變化。
對戰略改變,只要看看地圖就能理解。對美國的態度,政治局很奇怪陳克為什麼這麼看不起英國人。在這個時代,英國還是世界霸主,美國只是列強之一。對陳克而言,用粗話來表達的話,「你英國算個鳥!」
陳克出生時候的中國對英國沒什麼要高看一眼的傳統,在陳克成長的過程中,英國人也從來不是能夠影響威脅中國的存在。到了這個時空,陳克花了好幾年才樹立起一個概念,中國和英國還是貨真價實的鄰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