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04頁

    九架從密支那機場起飛的美國戰鬥轟炸機呼嘯著從河灘上空掠過,在空中劃了一個大大的圓弧,然後去轟炸南方一百英里外的臘戌。一隊運輸機向河灘空投了兩連中國傘兵。天空中突然綻開許多五彩繽紛的傘花,把慶典氣氛推向高潮。

    孫立人站在台上,紋絲不動。他的部隊正在隆隆地行進,他肅立,向他的隊伍行莊嚴注目禮。盛大的會師慶典並沒有給他帶來應有的喜悅和激動,相反,一回到中國灰色的大地上,一回到身邊這些大腹便便的國內同僚中間,他就感到一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和孤獨。

    唯一的安慰是新一軍。他創建了它,因此它們是屬於他的,一如他身上的制服和勳章。但是新一軍委實太出色了,出色得令人擔憂。重慶那幫大大小小的政客們早已對它垂涎三尺。

    戰車在通過,隊列在延伸。

    歷史之路也在延伸。

    孫立人依舊肅立,憂鬱的目光越過河流,越過山巒,投向煙霧迷茫的歷史深處。正因為他無法把握命運,所以才投靠史迪威;投靠史迪威的結果是更加無法把握命運,這就是他不得不對未來感到巨大憂慮的深刻原因。

    過了半年,歐洲盟軍總司令,未來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將軍指名邀請孫立人考察歐洲戰場。孫所到之處,受到盟軍破格接待。艾森豪讚譽孫將軍為“東方的蒙哥馬利”。  

    又過了一年,蔣委員長藉口孫立人作戰不力,剝奪其軍權,派往當時中國最不起眼也最偏遠的台灣省任省主席,兼警備司令。新一軍併入老對手廖耀湘部下。

    一九四九年,委員長兵敗大陸,退避台島。蔣唯恐孫記恨前仇,孫唯唯表白:“台灣的一切,當以領袖之命是從。”蔣亦受感動,發誓“蔣某從此息影田園,不問政治。”孫即出任陸軍總司令,二級陸軍上將。

    此後,蔣對孫的親美傾向仍舊耿耿於懷,終以“整軍不嚴,治軍無方”為藉口免去其陸軍總司令職務。再半年,又強加其莫須有的“兵諫陰謀”,剝奪一切權力,囚禁台中市。株連者高中級軍官一百三十餘人。此即台灣轟動一時的所謂“孫立人謀反案”。

    報載:三十三年後的公元一九八八年三月,台灣國防部長鄭為元上將親往台中市向上路寓所拜訪囚禁中的孫老將軍,並宣布平反,即日解除禁令。將軍終於恢復自由。

    孫立人此時已是八十八歲的垂暮老人了。

    元月二十八日,在印度阿薩姆邦邊境小鎮利多,印——緬——中公路通車剪彩儀式隆重舉行。築路兵團總指揮皮克少將向駐緬美軍司令薩爾登將軍大聲報告:  

    “運輸車隊已經組成,請將軍下令開往中國。”

    第一隊二百五十輛滿載貨物的汽車在裝甲車和戰鬥步兵的護衛下,緩緩駛出印度國境,開上經過戰火洗禮的利多公路。

    一周後,車隊開進鑼鼓喧天的雲南省會昆明,受到社會各界及市民群眾熱烈歡迎。蔣委員長專程從重慶趕來昆明,主持剪彩儀式,並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委員長在講話中宣布道:

    “??????我們已經徹底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封鎖和圍困??????為了表彰和紀念我們的朋友約瑟夫?W?史迪威將軍對此作出的卓越貢獻,還有他領導的盟軍在緬甸戰役和這條公路的修築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我代表國民政府把這條公路命名為史迪威公路。”

    二月初,會師後的中國遠征軍奉命停止前進,返回國內休整,其中大部分部隊陸續投入收復廣西和湖南的戰鬥。新一軍留在緬北,名義上仍然歸蒙巴頓勳爵指揮。

    此時英印軍正在進行收復緬甸南方的艱苦戰鬥,新一軍按兵不動,以“屏護中印公路安全”為理由拒絕調遣。於是氣急敗壞的蒙巴頓勳爵從印度飛到重慶,試圖說服蔣委員長顧全大局,支持他把收復緬甸的戰鬥進行到底。勳爵的努力幾乎等於白費,頑固的中國委員長從來對恢復大英帝國在緬甸的殖民統治不感興趣。在經過多次討價還價的會晤之後,最後還是由勳爵的私人朋友蔣夫人出面斡旋,委員長才勉強給了英國人一個面子,同意讓新一軍“有限地配合盟軍作戰”。但是,作戰區域決不超過“曼德勒以北地區”。  

    下旬,新一軍第五十師奉命南下作戰,沿仰(光)密(支那)公路向曼德勒推進,僅僅一月便連克南帕卡、錫箔、猛岩、臘戌、南渡、西保、叫脈、眉苗等大小數十座城鎮,並於四月初與英軍在皎克西會師。遂停止前進,駐守原地待命。五月一日,盟軍收復仰光,駐印軍奉命返國,各軍師恢復建制,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取消。

    這樣,從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三年又三個月,終於以勝利宣告結束。

    二次大戰後,根據官方公布的數字,中國方面在中緬印戰場上先後投入兵力達四十萬人,其中還不包括相同數量的支前民工;英美盟軍投入陸軍三十萬人,飛機兩千多架,坦克裝甲車三千四百多輛;日本帝國累計投入軍隊四十萬人,飛機八百多架。

    中國軍隊付出的代價最大,累計傷亡接近二十萬人,約占參戰官兵人數的一半。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中華民國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在中印緬戰場舊址(國內部分)保山、騰衝、松山、龍陵、芒市、遮放、畹町等地修建中國抗日烈士國殤公墓和紀念碑(館),以昭後人,告慰為國捐軀的二十萬烈士英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0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