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十二月,日本東條英機在東京電台多次發表對華談話,敦促重慶政府
“停火”,“議和”,均遭嚴辭拒絕。
日軍雖然侵占大半個中國,在軍事上占有較大優勢,卻始終無法達到
速戰速決和一舉摧垮重慶政府的戰略目的。
但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其它地區卻連連得手:
一九四一年六月,日軍占領法屬印度支那(越南),滇越鐵路被切斷。
同月,隨著蘇德戰爭爆發,蘇聯象徵性的援華運輸逐告中斷。
十二月,香港陷落。香港通往內地的物質補給被切斷。
是月,侵泰日軍前出泰緬邊境,對緬甸虎視眈眈……太平洋戰爭爆發
後,英美盟軍在東南亞的節節敗退不僅助長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而且把中
國的大後方暴露無遺。
由於日軍連續切斷滇越鐵路和香港的補給線,西方援華物資便只能低
達仰光,然後經過唯一一條滇緬公路輾轉運到昆明。由於路途漫長,諸多困
難,因此到次年一月,援華物資運輸總量便從正常的月三萬五千噸劇減到不
足六千噸。
一九四二年一月中旬,日軍攻入長沙。第九戰區炮兵第一旅占據嶽麓
山陣地,壓制敵人炮火。戰鬥最激烈的時候,炮彈告罄。第九戰區長官部電
告重慶,軍令部回答:炮彈尚在仰光待運。
同月,從漢陽遷至重慶的兵工廠因缺少鋼材和原料,被迫停工。國民
黨政府僅有的十餘架運輸機亦因油料缺乏而停飛。
作戰物資匱乏的危機同樣影響到敵後戰場。延安總部曾電告重慶,沂
蒙山根據地遭到敵人“鐵壁合圍”,急需軍火,糧食及被服支援。重慶方面
答:因外援受阻,正面戰場亦無法保障供給。今後各抗日根據地須設法就地
籌措物資。
文史資料載:“七七”事變以來,中國抗戰後方所需各種戰略和各種民
用物資:汽油、煤油、柴油、橡膠、汽車配件的百分之百,藥品、鋼材、棉
紗、白糖、紙張的百分之九十,都須從西方進口。如果日軍切斷滇緬公路,
斷絕中國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聯繫,中國國內的各種戰略物資儲存最多只夠維
持三個月。難怪當時重慶的外交部長宋子文也不得不驚呼:
“… … 倘若日寇進犯緬甸,斷我賴以生存之滇緬路,我後方軍民則無異
困守孤城,坐以待斃……”(《中國國民黨大事記》)
十二月,侵泰日軍第十五軍先頭部隊入侵緬甸南部維多利亞角,直接
威脅仰光和滇緬公路,而英國人在緬甸的全部兵力總共只有兩個英緬師。鑒
於緬甸局勢岌岌可危,鑑於英國殖民者頑固堅持退守印度的利己主義立場,
同月下旬,中國蔣介石委員長在重慶主持召開中、英、美軍事聯席會議。會
後,蔣介石接見中外記者並發表談話。
有記者提問:“委員長能否談談戰爭前景?”
蔣介石答:“日寇乃一區區島國,只要英美諸國認清大局,將戰略中心
轉移到亞洲戰場,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最多只需一年時間便可打敗日
本。”
記者:“據我所知,目前形勢對中國不利。萬一緬甸不守,請問中國政
府有能力應付四面受敵的困難局面嗎?”
蔣介石:“各位先生我願意藉此機會向大家透露一個消息。鑑於亞洲局
勢日趨嚴重,我國民作出決定:不日將出兵緬甸,與日寇決戰。”
記者:“請問蔣委員長先生,中國出兵有必勝的把握嗎?”
蔣介石:“日寇雖然氣焰囂張,然終究只能逞凶一時。我軍乃堂堂正義
之師,與日軍不共戴天,此次入緬作戰系國家存亡之舉,必然奮勇殺敵,置
之死地而後生。”
記者:“請問中國出兵還有其他背景嗎?”
蔣介石答:“日軍若吞併緬甸,必然大舉入侵印度,進軍中東。緬甸不
保,印度也危在旦夕。因此國軍入緬,其目的不僅保障滇緬交通線,更為保
障盟軍統一戰線之大業。”
第二天,蔣介石談話被突出地刊登在《中央日報》及國內各大報的頭
版位置上。
緬甸之戰立刻成為影響中國和亞洲局勢發展的新熱點。
2
中國政府出兵緬甸的消息立刻震動了西方世界。
對中國人的驚人之舉,世界輿論反響不一。
《泰晤士報》評論員寫道:“中國人決心重返緬甸的行為表明,昔日白
種人在亞洲的統治權威已經破碎了……”
英國戰略評論家R?D?費恩先生:“……中國人的決定不僅表明他們
的軍事潛力,更表現他們對於戰爭的信心。我正是從這一點中看出未來亞洲
不容樂觀的演變格局。”
澳洲 《星報》:“中國人之所以敢於進行如此大規模遠征,是因為他們
感到美國參戰,勝利終於有了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