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史迪威抑制住怒火:“這麼說,您已經決心放棄緬甸了?”
亞歷山大:“不錯將軍。你知道,印度對不列顛的利益更為重要。”
史迪威起身告辭:“夠了先生,您想再創造一次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奇蹟
嗎?對不起,我可沒法幫您的忙。”
會晤不歡而散。
史迪威電告中國委員長,稱英國人是“難以合作和不可靠的夥伴”。
無獨有偶,中國人同史迪威的合作關係很快也顯露出棘手的苗頭。
杜聿明,字光亭,中國第五軍軍長兼遠征軍副總司令,史迪威名義上
的副手和下級。
其實他才是這支中國大軍真正的司令官和決策人物。他的軍部設有一
架電台直接同重慶保持聯繫,並把史迪威的動靜和各種情報隨時匯報給委員
長。
同古戰役前夕,史迪威趕到眉苗指揮部走馬上任。初識杜聿明,他對
這位中國副手評價頗高:“……兢兢業業,對戰術懂行,隨時準備進攻,是
一個優秀的指揮官。”而最初他以為所有的中國軍官都具有相同的品質:
“……吃苦耐勞,服從命令,從不討價還價和自高自大”。(引自[美]羅曼
納斯和森德蘭:《史迪威出使中國》)
事實很快證明這是一種美國式的錯覺。
一次應亞歷山大邀請,史迪威和杜聿明前往英軍防區進行禮節性視察。
在一處陣地上,一名英軍上尉看見中國將軍抽的是美國“駱駝牌”高級香菸,
於是便直截了當地質問道:
“請問杜將軍,為什麼你們中國軍官抽高級香菸,而你們的士兵卻只能
穿草鞋打仗?”
杜大窘,繼而惱羞成怒,險些拔出槍來要槍斃那個白人上尉。對西方
人來說,任何坦率的談話都是正常的,不管對上級還是下級。但是中國人卻
不容易做到這一點。從那天以後,史迪威一連好幾天都從杜將軍眼睛裡看出
一種受了傷害的深深的敵意,起初他並不在意,認為這不過是杜將軍器量狹
小所致,但是過了許久以後,他終於認識到造成這種對立和衝突的原因遠非
個人品質使然。
同古戰役開始後,史迪威同杜聿明在作戰方針上產生了嚴重分歧。按
照史迪威的設想,第二百師的任務應當是“阻擊和牽制敵人”,另外“以新
二十二師和九十六師快速跟進,對日軍第五十五師團實行分割包圍,確保全
殲或大部消滅敵人。”(摘自《史迪威日記》)
但是這個計劃遭到反對。
在杜聿明看來,史迪威處處都有濫用職權和居心不良的意味。美國佬
野心勃勃,好大喜功,一心指望打大仗出風頭。遠征軍是委員長的精銳部隊,
也是杜聿明的本錢,拿人家的本錢下賭注當然不會心疼。
杜聿明一面將敵情電告委員長,一面製造種種藉口搪塞史迪威,抵制
美國人的進攻命令。
同古大戰在前方打了十二天,史迪威和杜聿明在後方吵了十二天,直
吵得昏天黑地不可開交。
其實史迪威同杜聿明的矛盾只是他同蔣介石衝突的前奏。這段衝突的
歷史,不僅表現了個人不同的性格和氣質,更代表了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民
族在利益原則上的衝突。
同古戰役一結束,史迪威就懷著不可遏止的憤怒飛往重慶。他要把緬
甸前線的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當面向委員長講清楚。
3
一九四二年四月,緬甸盟軍統帥部決定,以曼德勒為依託,集中中國
方面三個整軍 (第五、第六和第六十六軍)英國方面五個整師,共計二十五
萬人的優勢兵力與日軍決戰。
曼德勒會戰的宏大構想首先出自重慶蔣委員長對時局的判斷。蔣委員
長並非不願意打仗,而是必須在保存實力和有把握的前提下與敵決戰。中國
有條著名的軍事原則,叫做“避實就虛,與逸待勞”。現已查明,侵緬日軍
共有四個師團,近十萬人,從東西路長驅直入。如果以盟軍優勢兵力猛攻其
中一路,大獲全勝是有把握的。
曼德勒地勢居高臨下,背靠滇緬公路,進可以出擊,退可以就地防禦。
委員長選擇曼德勒作為會戰的理想戰場,確實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也不怕英
國佬搗什麼鬼。
曼德勒大會戰的計劃同樣迅速得到英國盟軍的認可。在英國人看來,
緬甸遲早要丟給日本人,只要中國人肯打仗,願意把日本人的注意力吸引開
去,那麼無論什麼樣的戰略、計劃、方案、方針他們統統都贊成。他們的目
的只有一個,就是將部隊安全地從容不迫地撤退到印度去。
同盟國之間這種不牢靠的戰鬥友誼無疑將斷送這場匆匆拼湊起來得的
大會戰。美國人史迪威由於擔任了名義上的總指揮,因此註定要在這場失敗
的戰爭中扮演一個名聲掃地的恥辱角色。
四月三日,日機首次空襲曼德勒,炸死數百平民。許多天後,街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