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頁
對於宋擇義,劉蘭成看在他的家族份上,並未殺他,只是逐其出北海而已!
後盤踞海陵的賊帥臧君相知道公順占據北海。率領本部五萬大軍來攻。
.
他認為。君相從海陵攻來,此時,離郡城尚遠,必定沒有防備,要想以弱勝強,不如這個時候率領精兵遠道而去,乘其不備之際襲之。
.[前往迎敵。
與臧君相大軍將要接觸之際。劉蘭成率敢死士二十人前行,距君相營十餘里,見其民壯正在擔負輜重入營,劉蘭成馬上率領部下混入其中,負擔蔬米、燒器,詐為民壯,暗中打探及主將姓名。
到了夜間,劉蘭成混入臧君相大營,知其虛實,得其更號,乃於空地燃火營食,至三鼓,忽然襲擊中軍大帳,焚燒營帳,臧軍全營皆驚,這時,公順率大軍趕到,急攻之,臧君相僅以身免,俘斬數千,收其資糧甲仗以還,這一仗,公順打出了自家的聲名。
這次,王薄號令山東群雄西進攻打夏國高暢,在劉蘭成的建議下,公順最初並不願意,後來,李密地密使至,讓其聽從王薄號令行事,公順本有投靠瓦崗李密之意,於是,改變了初衷,率四千精銳離開北海,越過黃河,與於弄仁的一千人在清池會合,前往攻打長蘆。
於弄仁和公順互相看不順眼,於弄仁是名義上的主帥,然而他只有一千人,公順雖然是副將,卻有四千人聽其號令,將帥不和,乃是軍中大忌。
幸好,有劉蘭成在中間斡旋,這一路行來,方才沒有出什麼大事情。
劉蘭成其實並不贊成公順率領本部人馬離開北海,西進攻打夏國,只是,公順暗中已經投靠了李密,劉蘭成也認為李密也許會成大事,就算其殺了翟讓又如何,只要他攻下東都,到時,那些小勢力恐怕都會投在他的旗下,像公順這樣的勢力,自保有餘,進取不足,也只有依靠強大的勢力方能生存。
如果,依照劉蘭成地意思,最好是投靠夏國高暢,只是他並非軍中統領,也不好逆了公順的意思,畢竟,公順和李密有交情,他和同樣得位不正的高暢卻沒有交情,何況,若是投靠夏國,就必須把軍權交出,投靠瓦崗軍則不然,只需換上瓦崗的旗幟而已,作為一軍統領的公順選擇何方自然不言而喻了!
雖然,不願意西進,但是既然已經踏上了這條路,劉蘭成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盡其所能,在達到戰略目的的時候保存本方的實力,不能輕易將這四千精銳損失在這場和本方利益不大的戰場上。
所以,公順和於弄仁會合之後,劉蘭成提出了自己地計策,那就是不去攻打長蘆,而是化整為零,用小股軍隊分批去襲擊永濟渠上的運糧船,如此,也能達到襲擾敵軍地目的,然而,一心想報仇地於弄仁否決了他的意見,一心想建功立業的公順也沒有站在他這一邊。
這才有了全軍朝長蘆急行,想要奇襲長蘆的這一幕,可惜,敵軍的守將也不是白痴,他派出了大量的斥候在外,使得於弄仁的奇襲之計落了空。
眼看於弄仁和公順為了是否追擊對方斥候又要發生爭吵,劉蘭成長長地嘆了一口氣,他有一個不好的感覺,總覺得這次攻伐前途渺茫。
第九十八章 大勢和戰局
業十四年(公元618),五月上。
隨著李建成,李世民兩兄弟東征大軍的西返,楊廣在江都被叛亂的驍果軍所殺的消息傳到了長安,在長安皇宮的大殿上,李淵當著新皇楊 和數十大臣的面,大哭不已,險些昏厥在地,身邊大臣多方勸阻,他這才收住悲聲。
李淵長嘆道。
“先皇曾經是我的主上,君臣之誼猶在,如今他被叛賊所殺,惜路途遙遠,吾不能救之,又怎能不哀傷呢?”
眾臣皆感嘆不已,認為唐王實在是重情惜義之人.至於這些傢伙心中是怎麼想的,那就只有天知道了,不過,李淵也不需要知道他們心中真實的想法,他只要他們表露出這樣的態度即可,人啊!有時不過是像優伶一般活著而已!
從五月六日開始,長安軍民皆為楊廣披麻戴孝,個人扮演各人的角色,粉墨登場。
七日過後,大殿重新開始議事,當天,群臣紛紛向楊 上書,說是唐王李淵仁義過人,有三皇之德,所以,他們希望楊 發揚遠古時舜的風範,將皇位禪讓給唐王,讓天下重歸正道,消除戰亂,百姓不再流離失所。
早幾日,通過一些近臣的勸誡,楊 已經知道今日將要發生什麼事情,於是欣然應許,他下達皇帝詔令,以古之禮節,將皇位禪讓給李淵。
李淵面色驚訝,固辭不許,如此三次,方勉為其難接下詔書,隨後,楊 離開龍椅,退出大殿,返回代王官邸居住。
五月下,唐王李淵即皇帝位於太極殿,下詔大赦天下,改隋義寧二年為唐武德元年。無論官人、百姓,一概賜爵一級。過去一年義師所到之處,免徵稅收三年。停用“郡”的稱號,改稱為“州”,“太守”改成稱“剌史”。按五運推演,本朝天運為土德,因此以黃色為最尊貴。
隨後,大唐皇帝李淵任命李世民為尚書令,裴寂為尚書右僕射,劉文靜為納言,蕭蠫、竇威同為內史令,屈突通為兵部尚書。
數日後,又立李建成為唐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另封十幾位宗親為王。其餘文武百官各有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