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頁
楊公卿是鄭國的左輔大將軍,他麾下有一萬人,在這裡面,有一兩千人隨他南征北戰的老兄弟,另外幾千人則是從洛陽徵召而來的新兵。
薛萬徹在洛口倉留有一部分兵力,因此,進抵虎牢關時,他的兵力只有五千多人。
按照楊公卿的意思,既然敵軍兵力不多,那麼本方只需要守住關城就好了,虎牢關面向洛陽的一面不是很險峻,但是,鄭軍已經在關下建立了大營,敵軍兵少,只要我軍以逸待勞,依靠深溝高壘防守,虎牢關可算是穩如泰山。
不過,王行本並不贊同楊公卿穩守不出的戰術。
雖然,虎牢關地勢重要,它是東面大軍的後路,不容有失。
然而,既然現在夏軍已經出現在了關城背後,那麼洛陽也就陷入了危險的境地,不要說洛陽,洛口倉多半已經丟失了,洛口倉一失,虎牢關的補給也就成為了問題,軍中的糧草僅僅只能供半月之用,固守並非良策。
既然夏軍兵力不多,我軍更應該大舉出擊,擊潰面前的這隻夏軍,隨後,一路向西,解洛陽之圍。這才是進取之策啊!
王行本是主將,又是王世充的侄子,有王爺的稱號,楊公卿雖然是左輔大將軍,虎牢關的兵力也大多掌握在他手中,然而,除非叛亂,不然他只有聽從王行本的號令,於是,迫不得已。只好率領大軍出擊了,不過,為了給自己留一條後路,他將一千精銳留在關城。
虎牢關下的交鋒呈一面倒地態勢。
夏軍來到關前雖然耀武揚威,然而,在和鄭軍交鋒之中卻不堪一擊。兩軍接觸沒有多久,薛萬徹就率軍後撤了。
如果夏軍的戰鬥力如此不濟。為何在兵力不占優勢的情況下要挑戰呢?
對此,楊公卿自然充滿了疑惑,在他看來,這是非常粗陋的計謀。不過是想引鄭軍遠離關城。一方面設下伏兵伏擊,另一方面派兵奪取關城罷了。
於是,他準備鳴金收兵。
然而,王行本卻有著不同的意見,認為應該乘勝追擊,敵軍遠來疲憊,又是異地作戰,士氣自然低落,本方獲勝也是當然。
楊公卿再一次妥協了。他任由王行本率軍追擊,自己則率軍押後,如果王行本遇到埋伏,等敵軍合圍的時候,他再從外面殺出。說不定有意外之喜。
事情就像楊公卿預想地那樣發展了。王行本果然遇伏,他也趁此機會率領後軍掩殺了過去。可惜,這個時候的夏軍不再像第一次交鋒時那般不堪一擊,夏軍地兵力也比鄭軍要多,楊公卿自然不知道,這個時候,劉雅已經率領另一隻夏軍趕到了虎牢關下。
經過一番死戰,楊公卿率領親衛將王行本從重圍中救了出來,沿途經過一番廝殺,方才趕到關前,而這個時候,他在關下修建的大營已經被夏軍攻破了,變成了一片火海。
幸好,由於他事先的布置,關城還在他的手中,夏軍攻擊了一陣虎牢關,由於攻城器械欠缺,不得不放棄了攻擊。
楊公卿和王行本回到了虎牢關,此時,王行本已經不像當初那般意氣風發了。
後來地事情就簡單了,走投無路之下,楊公卿又沒有拼死一戰,以身殉城地勇氣,唯一的一條路就只有開關投降了,不管怎樣,這樣做至少能保住性命。
虎牢關的陷落是四月間的事情,而虎牢關一旦打上了夏國的旗號,滎陽的王世充也就腹背受敵,被高暢關在牢籠之中。
為了返回洛陽,王世充率領主力大軍離開滎陽,往西突進,他將滎陽留給了自己的侄子唐王王仁則鎮守,在離開滎陽時,他對王仁則說,務必在他攻下虎牢關之前堅守滎陽,擋住西進的高暢大軍。
當初,王世充擊敗李密後,滎陽郡的郡守郭慶歸附了東都,那個時候,東都名義上地掌門人是楊侗,於是,郭慶恢復了原來的姓氏,改名叫楊慶。
後來,王世充篡位稱帝,楊慶又改名為郭慶。
王世充為了籠絡郭慶,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從某方面來看,郭慶也算得上是王氏一族的人,這次,王世充揮師西進時,郭慶依然鎮守滎陽,為王仁則的副手。
就在王世充率軍離開滎陽時,陽武落入了夏軍手中,高暢軍和高雅賢部在陽武會師,第二日,大軍並未休整,高暢率軍一路疾行,疾奔滎陽。
王仁則在滎陽城東紮下大營,親率一萬士卒駐守,郭慶則率領滎陽守軍守城。
高暢並沒有在滎陽城下和鄭軍耗時間地打算,他決定再次冒險行事。
此時,滎陽城下地夏軍共有四萬人,高暢將其一分為二,他讓高雅賢和裴元慶在滎陽城下紮營,與鄭軍對峙,自己則和徐世績率領兩萬夏軍輕裝突進,繞過滎陽,尾隨王世充的主力大軍而去。
就在王世充倉皇西逃地時候,乘著營中混亂,裴元慶的父親裴仁基在夏軍敵情司的幫助下逃出了滎陽,使得裴元慶沒有了後顧之憂,因此,在滎陽城下,裴元慶多次只率領少數親衛前往鄭軍大營挑戰,王仁則不敢出營作戰,只能命士卒在營內辱罵。
王仁則身為王家族人,自然不會輕易背叛王世充,所以,明知局勢不利,他仍然沒有投降的心思,而郭慶就不同了,雖然,他娶了王世充的侄女,然而,卻沒有陪王世充殉葬的打算。
只是,戰局一直不明,所以他還在觀望。他不知道洛陽是不是還在鄭國手中?不知道王世充的主力部隊是不是能攻下虎牢關,逃脫高暢軍地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