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19頁

    月光下,兩條白線劃空而來,上下舞動,持刀的兩個人的身影交錯在一起,片刻,分了開來,回到了原地。

    高懷忠這一方的黑衣人在比斗中吃了點小虧,他的身子微微顫抖,左臂被對方的刀鋒刮傷,因為天色的原因,看不出來傷勢,只是聽見血液從他的手臂上流出,滴答滴答落在迴廊的木板上的聲音。

    站在他對面的那個灰衣人身形巍然不動,單手持刀,刀尖隱隱有血滴落,他的神情漠然,並沒有戰勝敵人時應有的表情。

    高懷忠走上前去,示意那個黑衣人退下來。

    兩個黑衣人持刀沖了上去,對方卻沒有派人上來,仍舊是原來那個人負責迎敵。

    兩個黑衣人一左一右地逼了上去,對面那人腳尖一點,沖了上來,三人頓時糾纏在了一起,明晃晃的刀光舞動了起來,圍著三人的身影上下盤旋。

    最初單打獨鬥的時候,兩人的橫刀不曾交擊一次,高懷忠方的黑衣人就敗下陣來,變成二打一的時候,雙方的橫刀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碰擊。

    當!當!

    刀鋒相擊的聲音清脆響亮,遠遠地隨著夜色竄了出去,在夜空中迴蕩。

    三人交錯開來,對方的灰衣人的呼吸變得急促,不過,身上沒有傷,倒是黑衣人這一方,有一個人的大腿被劈了一刀,在同伴的攙扶下,退了下來。  

    眼見事不可為,高懷忠當機立斷,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宇文家的好手都隨宇文成都離開清河了,本方的這八個人裡面,除了他以外,武藝都只是一般而已,對方雖然只有三個人,要真的對上陣,自己這方卻不見得能占上風。

    況且,一旦驚動了巡邏的士兵,事情就不妙了,故而,高懷忠不得不下令撤退。

    那些灰衣人也不以為甚,高懷忠率人撤退之後,他們就像幽靈一樣消失在迴廊,月亮的清輝柔和地撒在迴廊四周,就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一樣。

    第四十一章 天下大勢

    三年(公元617年),二月初,河南。

    瓦崗軍翟讓,李密率領精兵7000人]),過方山(今河南登封東北),從羅口(今鞏縣東南)襲擊洛口倉(又名興洛倉,在今河南鞏縣東北),一舉取得成功,俘縣長柴孝和。瓦崗軍開倉濟貧,任饑民隨意去拿,連老人孩子都盡力背糧,幾十里道路上一個接一個,至此,河南民心瓦崗軍盡得也!

    為了奪回洛口倉,留守東都的越王楊命虎賁郎將劉長恭,光祿少卿房崱帶領步騎兩萬五千人征討瓦崗軍。

    最初,東都的官宦子弟都以為瓦崗軍是一群飢不擇食的烏合之眾,容易攻破,紛紛應募爭功。奉詔的官兵個個衣著整齊,武器精良,軍容顯得頗為盛大。  

    劉長恭率兵在前,派河南討捕大使裴仁基等率本部人馬從水(今河南陽西北)出發.兩面夾擊瓦崗軍,約定十一日在洛口倉城南會戰,企圖殲滅義軍,奪回糧倉,以穩定河南戰局。

    先期到達作戰地域的劉長恭不等裴仁基會師,也不顧士兵還沒吃早飯,便驅趕他們渡洛水,一字排開,列陣石子河(今河南鞏縣東南)西,南北相接十餘里。

    隋軍的作戰計劃,早已被翟讓。李密獲知。

    李密選精兵強勇,共分十隊,令單雄信、徐世勣、王伯當率四隊埋伏在橫嶺(今河南鞏縣東)下阻擊裴仁基部,派六隊列陣石子河東以待劉長恭部。

    劉長恭見瓦崗軍人少,輕視其作戰能力,大意之下,不曾提防,並沒有留下一定地預備隊。

    翟讓先與隋軍接戰。雙方形成了膠著,這時,李密突然率領大隊人馬從一側殺初,橫衝敵陣。

    隋兵本就又飢又疲,突然遇見重擊,只好敗退逃散。劉長恭等解衣潛逃。方才保住了性命,奔還東都,部屬死者十之五六。

    翟讓和李密全部收繳隋軍逃棄的輜重器甲,威聲大振。裴仁基聞風,懼不敢進,屯兵百花谷(今河南

    這一仗使得東都震恐,瓦崗軍聲威遠揚。李密擴展洛口的城圍方園四十里,作為長期居留的根據地。  

    其部將房彥藻放出口風說要攻打豫州,嚇得東都官兵惶惶不可終日。李密還命護軍將軍田茂廣造雲梯三百具。以及大量投石車,號稱“將軍炮”。一度進逼東都。燒上春門。

    李密原本居於翟讓之下,然則。原本只是靠截獲漕運為生的瓦崗軍在李密加入之後,在他的運籌帷幄之下,迅速得到了發展。先是陣斬屢次擊敗翟讓的河南道十二郡討捕大使張須陀,隨後趁勝攻下軍事重鎮陽,再獲興洛倉,石河子一仗更是殺得東都官兵膽戰心驚,聞李色變。再加上,李密治軍嚴整。生活簡樸,所得金銀錢財。美人財帛,全部分給手下,所以,深的軍心。

    至此,他在瓦崗軍中地威信已在翟讓之上。

    無奈之下,翟讓聽信手下謀士賈雄之言,與一干將領推舉李密為主,號為魏公。李密推辭不接受,在眾將領一再請求下,李密才同意稱公。

    二月庚子,李密在鞏縣南設壇即位,建元永平,瓦崗軍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同時建立了政權機構。

    其文書行下,稱行軍元帥魏公府,置三司、六衛,元帥府置長史以下官屬。

    拜翟讓為上柱國、司徒,封東郡公,以單雄信為左武侯大將軍,徐世勣為右武侯大將軍,房彥藻為元帥左長史,元真為右長史;楊德方為左司馬,鄭德韜為右司馬,祖君彥為記室,其餘封拜有差。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1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