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67頁

    從梁路義的話語中,這些民兵已經絕大部分訓練沒什麼問題,只是戰鬥經驗的問題,衛忠華就想將這1500人併入稅衛軍,增強他們的攻擊力。

    梁路義得知民兵分配到稅衛軍,急忙說道:“司令,這些民兵和稅衛軍訓練不一樣,我怕……”

    衛忠華想了想,最後不情願地將民兵調配給護衛軍,只因為他們的訓練方式相同,便於民兵適應。

    …………………………………………………………………

    衛忠華統一婆羅洲後,將馬來人分為三等,第一等為正規軍,就是陳漢笙所帶領得馬來軍。

    衛忠華除了組建10萬馬來軍外,還有20萬馬來人以民兵方式進行訓練,這是第二等馬來人。這支軍隊由李玉昌和阿拉木丁帶領,他們以奴隸的身份,在衛忠華所謂軍墾種植園勞作。他們一邊生產,一邊訓練,因此這支隊伍還有個稱呼——生產軍。  

    第三等是挖礦的馬來人。

    擊敗荷蘭人後,衛忠華從生產軍中抽調兩萬多人補充傷亡士兵。

    正是衛忠華手中有這樣一支預備役軍隊,他敢跟荷蘭人拼消耗,他消耗後可以得到補充,荷蘭人死一個人就少一個人,他才不怕跟荷蘭人打。

    從一開始,衛忠華就對馬來預備軍非常重視,特意從軍校抽調優秀學生,還從護衛軍中抽調部分忠誠於他的軍官,來擔任軍官,衛忠華這樣做,只為了組建忠誠於自己的軍隊。

    對此李玉昌也明了,為了不想再被衛忠華扔到軍校養老,他按照衛忠華的要求訓練這支預備軍。

    阿拉木丁聽到自己還有領軍的機會,幹勁也很足,和李玉昌配合很和諧。

    調來的軍官正為自己獲得提升而高興,他們看到這支隊伍後,心開始涼起來,這是一支連基本訓練都沒完成的軍隊,很多人之前是農民,連武器都沒有摸過,完全是烏合之眾,他們沒有想到會派來帶領這樣的軍隊,充滿著失望。

    衛忠華聽到預備役軍官有情緒,就把他們召集起來,嚴肅地訓誡道:“你們所帶的軍隊,我知道訓練起來有難度,因為他們都是馬來人,因為他們是新兵。或許他們很笨,或許他們動作不得要領,或許他們怕死,但是這都是考驗你們的能力,要是你們能力出眾,一定會訓練出戰鬥力很強的軍隊。”  

    在衛忠華刺激下,這些軍官都不敢說什麼,只好抓緊訓練。

    不說被別人比下去不好看,要是沒訓練好,有可能永遠成為預備役軍官,甚至連預備役軍官都被解除。

    馬來人為了儘早解脫奴隸身份,他們配合軍官展開訓練。

    在阿拉木丁協助下,李玉昌訓練馬來預備役軍隊,沒有出現騷亂現象。

    這些馬來士兵只是臨時奴隸,要是在訓練中表現不好,會被抓去挖礦,那就成為真正的奴隸,為了自己和家人,他們忍受著皮鞭,咬牙訓練。

    一周後,衛忠華來查看訓練情況,他叫李玉昌和阿拉木丁照常訓練。士兵們還處在隊列訓練階段,讓衛忠華欣慰的是,這些人開始少了農民的樣子,多了一份軍人的氣息。

    查看完後,衛忠華交代李昌鈺和阿拉木丁一定要抓緊時間訓練。

    看了這些士兵後,衛忠華決定強化民兵預備役工作,他要求領地內的人員都要接受軍事訓練。是為了戰時隨時都有士兵可以補充,隨時都可以把軍隊組建起來,隨時都可以進行全民性作戰,這才是對蘭芳精神的真正詮釋。

    看完預備役訓練後,衛忠華開始大肆招募可作戰人員,進行預備役訓練,包括那些在工廠做工的工人,在種植園幹活的人……這些人每天都要進行兩三個小時訓練,訓練人員由衛忠華的警衛員、護衛隊員來擔任,他們利用早上、中午和傍晚時間,對民兵進行訓練。  

    占領蒙托拉肚、馬辰、沙撈越這些地區,衛忠華也將華人組織起來,開展預備役訓練,帶領他們開展訓練的是稅衛。

    衛忠華把境內的適齡男性組織起來,開展預備役訓練,這是實施全民皆兵的戰爭策略。他知道自己的兵沒訓練多久,但是敵人不會給他喘息的時間,匆忙間只好採用這種策略。

    打敗荷蘭人後,衛忠華又一次來到預備役軍營查看。發現士兵的變化很大,這些新兵的變化非常明顯,看到新兵們動作不再那麼生疏,看到新兵們精神狀態都挺抖擻的,看見新兵們能夠展開實戰對練……

    衛忠華也知道為了這個,李玉昌和阿拉木丁他們付出很多很多,他視察完後,就對他們兩個人說:“你們要時刻做好作戰準備。”

    他們兩人都說保證完成任務,看到軍官和士兵的狀態都不錯,衛忠華交代官兵好好訓練。

    英國人要來攻擊婆羅洲,衛忠華首先就想到調派預備軍。

    衛忠華再次來到預備軍,他要給賴雲明和陳漢笙各增加5萬士兵,儘管這些士兵訓練不到三個月,他們對於求戰意願還是很強烈。在戰爭中不管是立功,還是犧牲,他們的家人都會解除奴籍,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整個預備軍被拉走,衛忠華從生產軍中抽調十萬表現好的馬來人,交給李昌鈺和阿拉木丁訓練;從礦工中抽調錶現好的人加入生產軍,這樣保證預備軍人數。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67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