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頁
於是蘇聯人坐不住了,史達林認為對中國的援助必須要加快進度,而且必須要立即給予中國軍隊他們最缺少的空軍以實質性的支援,南京絕對不能陷落,即便南京陷落中國政府亦要堅持抗戰。
蘇聯方面此番不但派出了郭留科夫空軍少將為首的蘇聯志願援華航空隊,並且還及時的提供利率為百分之四點三六的一億美元緊急貸款,這個利率相比美國的百分之五點五與英法的百分之六點七要相對低很多,更為主要的是八十輛TB-26輕型坦克與十個步兵師的武器裝備已經運抵了綏遠。
對於張學武來說,此刻熱河與濟南、徐州之間的空中走廊已經是中國宣示主權抵抗侵略最好的證明了,不過這條走廊能夠維持多久?張學武心底沒有數,恐怕也僅僅用來掩護蘇聯志願援華航空隊過境而已。
日軍的第三、第九、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六、第十八、第一零一、第一一四師團,重藤支隊、野戰重炮第五旅團、第七旅團、戰車第二、第四、第七聯隊、直屬通信隊、直屬兵站部隊等部隊齊頭並進向南京壓了過來,日軍第十三、第一零一與第六師團三個師團作為戰略預備隊在鎮江進行整補,日本帝國海軍中國派遣艦隊的二十七艘一千五百噸以下的內河驅逐艦和炮艦組成的艦隊也開始順江而上,一面掃清航道,一面進行排雷。
而在華中方面,日軍以板垣征四郎所部第五師團以及第十師團、第十四師團組成登陸作戰部隊,在海軍方面的配合下從青島強行登陸,撤銷華北派遣軍與華中派遣軍戰鬥建制,以寺內壽一大將為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成為華北方面軍與華中方面軍,上海派遣軍建制在攻陷南京之後,劃入中國派遣軍戰鬥序列之內。
可以說日本人此舉是意圖在戰略上對侵華日軍的戰略戰役集成單位進行大的調整,此番調整之後以便日軍能夠更加協調有序的組織配合戰役,明確了侵華日軍的隸屬關係和地位,也就是說調整之後只有關東軍與中國派遣軍這兩支戰略級別的總軍存在,其餘各部隊皆為下屬之方面軍。
而岡村寧次的第五軍所屬第二十四師團、第二十五師團、第三十六師團、第三十七師團、第四十師團配屬戰車第六旅團以及重炮第七旅團,作為華中方面軍主力,沿津浦路南段進犯,梅津美次郎第八軍所屬第第五十一師團、第五十五師團、第五十六師團配屬重炮第五旅策應青島登陸的板垣征四郎部隊,夾擊山東的中國軍韓復榘所部,然後會攻徐州。
徐州位於華北平原的東南部,域內除中部和東部存在少數丘崗外,大部皆為平原,對於日軍進攻極為有利,而中國軍隊則將面臨無險可守卻又必守的困境,徐州地處南北方過渡地帶,古有北國鎖鑰,南國門戶之稱,向來為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地和商賈雲集中心。
所以張學武擔憂的不僅僅是南京紛亂的戰局了,更有津浦路、正太路的雙重危機,山西的國軍各部正在中條山一代與日軍對峙之中,如果津浦路南北中三段已經黃河天險被日軍突破的話,那麼徐州即將陷入險境之中。
如果徐州被日軍擊破,那麼南京保衛戰也就失去了其的根本意義,南北兩路日軍會師七兵鋒必將直指武漢,張學武站在地圖前望著地圖可謂是心急如焚,不過張學武也知道這不過是他按照所謂理論數據推演的結果,實際上考慮到後勤方面的關係和國內的實際路況,日本人至少需要半年的準備才能夠連續發動大規模的戰役。
日軍的武器裝備與後勤供給在一定程度上優於國軍,但是其的補給武器彈藥大部分需要從本土經朝鮮海運至東北或者天津,這也就決定了日軍根本不具備連續長時間的攻擊能力,如果日軍的攻勢一旦陷入了頹勢的話
張學武的手按在地圖上的徐州位置,因為在張學武的記憶中,中國軍隊在徐州進行了一場防禦大捷的作戰,而後在四次長沙會戰之中,薛岳布置進行的所謂天爐戰法就是典型的誘敵深入,待日軍儲備的彈藥武器都消耗乾淨之後,銳氣已經挫,國軍再由外線配合內線進行反擊和包抄,對此日軍屢屢吃虧。
國軍在本土作戰補給還微微占有一定的優勢,而日軍就地徵集屠殺掠奪必將導致民怨沸騰,敵後抗日武裝勢必如雨後春筍一般,那麼日軍就需要調集兵力維護占領區的所謂治安,既然日本人的補給狀況不允許他們進行連續大規模的戰役?那麼為什麼日軍又偏偏要擺出一副決戰的姿態那?
難道是因為歷史有變?日本人囤積了足夠的戰略物資?或許日本人的所謂意圖根本是一種拖延的假象?與如欲退必搶攻的道理相同?實際上日本人很可能已經竭盡全力了?他們雖然大軍氣勢洶洶直奔南京而來,卻速度不快,很有穩紮穩打的意味?這根本就是松井石根的作戰風格,難不成是日軍的後勤系統不堪重負?
聯想到,自己的航空部隊頻繁突襲奉天與新京附近的日軍軍工廠和錦州附近的物資儲備倉庫,日本關東軍除了派遣飛行師團升空攔截之外,最大的對策就是如同搬倉鼠一樣的倒騰物資,從這裡搬到哪裡,半夜在轉移,而且還要分門別類的分開儲備,以免被熱河空軍戰鬥機投下的燃燒彈一把火給付之一炬。
對於熱河空軍的偵察機關東軍已經到了聞其聲毛骨悚然的地步,因為白天有偵察機頻繁活動的地方,夜裡基本就要挨中國空軍的燃燒彈,而且日本人發現中國人投下的燃燒彈體積似乎都不大,但是其威力卻非常驚人?一燒一大片不說,其火焰的附著性和燃溫到了十分恐怖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