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頁
恐怕屆時關東軍司令官南次郎的豪言三到六個月滅亡中國也許就不會一句空話,所在在武裝營救蔣介石的問題上,張學武還有些顧慮的,不過張學武的顧慮的出發點是怕傷到蔣介石,僅此而已。
另外一方面,那就是張學武個人的私心問題了,因為如果張學良真的在眾叛親離之下灰心喪氣決定負荊請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的話,那麼之前跟中共方面頻繁接觸的東北軍高層與中下層軍官之間存在的矛盾必將全面爆發,而這一切則是張學武想看到的,要直接拉著隊伍投中共的少壯激進派殺了穩健派為代表的王以哲,實際上王以哲死得也算是冤死了,在戰與和之間王以哲實際上還是站在東北軍利益的角度上的,是贊成如果確實能夠達成三位一體的戰略合作關係,確實可以一戰,真正的主和派何柱國跑到了楊虎城公館,王以哲的冤死讓其好友部下反手擊斃了這批少壯激進派,這直接導致了東北軍與中共之間最後合作可能的斷送。
對於張學武來說水至清則無魚,渾水才好摸魚,情況越亂似乎就大有可為,張學武準備干最大一票的渾水摸魚,將陷入混亂的東北軍各部先牢牢的掌握入手,反正現在張學良也是恨死了自己,很多事情都是多說無益的,將東北軍握在自己手中也可以加大自己的一份籌碼,畢竟只有自己夠分量,蔣介石才不會貿然動自己,否則雙十二事變之後自己恐怕也要迎來自己的第一次重大危機了。
山西運城作為張學武前沿指揮部的落腳點,運城距離西安的距離已經讓整個西安微微緩和了一點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宋子文急忙通過何應欽與張學武取得了聯繫,稱其正在與各方進行溝通,不得擅自行動,如果一旦引發內戰後果當不堪設想。
位於西安的宋美齡也給運城方面發來了電報,嚴厲的叱責了張學武的擅動,稱其執行軍政部命令就是在要委員長的命,命令張學武所部立即後退至臨汾乃至太原一線待命,宋美齡此刻的眼中只有蔣介石,蔣介石的安危對其來說才是至關重要的,其餘諸事皆可不顧。
張學武所部撤往臨汾閻錫山尚能接受,撤往太原一線這不是等於在要閻錫山的老命嗎?宋美齡的電報是採用的軍令同傳的格式,時刻關注西安局勢的閻錫山就有些坐不住了。
對於宋美齡的電報張學武此刻是嗤之以鼻,並非蔣夫人的命令不能不執行,而且此刻西安的形勢可謂一日三變,蔣介石一日不安全離開,張學武就不能徹底放心,而且張學武還計劃要趁著雙十二事變之後大撈一筆,張學武相信蔣介石也不過太過於介意自己懲處叛軍的。
如同歷史上除了公開投靠南京方面的東北軍所部之外,事變之後東北軍所部都從甲種軍降為了乙種軍,補充極少,經過長沙、武漢會戰之後,東北軍也就只能存在人們的記憶之中了,所部皆人事全非。
張學武與許國輝和王闖、唐自強認真的研究之後,認為此刻中央軍主力尚在潼關一線,坐擁重兵的胡宗南並不聽從何應欽的調遣,如果自己所部孤軍深入極易成為出頭鳥,而且自己主攻方面上的延安會成為攔路虎,張學武的原則是絕對不能由自己引發內戰,因為現在東北軍內部還尚未分裂,張學良餘威依然還在,如果逼得太緊,恐怕自己這位堂哥會首先聯合紅軍、第十七路軍給自己來上一下子,打一打自己這個南京軍政部的鷹犬出頭鳥。
張學武怕屆時可能閻錫山也會在自己身後搞小動作,偌大的山西以張學武現有的兵力是很難一口吞下的,而且此刻距離蠢蠢欲動的日本人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已經時日無多,張學武也缺乏時間去經營建設保衛山西,而且山西是閻老西的山西,自己一沒消滅晉軍主力的戰略設想,二沒南京政府的大義,三無山西當地各方勢力的支持,張學武自問入主山西的時機還遠遠不成熟。
所以,張學武將早就在西安附近活動的姚樂召至了運城,想看看如果自己貿然實施特種突擊作戰,進行武裝營救能夠有幾分勝算?
第二卷熱河風雲 第一百九十四章 個人之痛與國家之痛(上)
第一百九十四章 個人之痛與國家之痛(上)
姚樂對於張學武準備武裝營救蔣介石的計劃也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以往的特種作戰講究的是情報的準確性,有效的支援與保障,精確的計劃與實施,另外就是襲擊的突然性,以有備攻其不備。
在戒備森嚴的西安實施武裝突擊,對於姚樂來說這可是個不成功則成仁的行動啊自己身陷重圍哪怕是全軍盡墨事情是小,如果連累了蔣委員長的安危可就事關重大了,利刃下屬二個作戰分隊的二十八名突擊隊員全部參加的行動計劃的討論,關於化裝潛入西安城內,突擊蔣委員長所在的西山別墅,然後快速向機場轉移,同時在機場進行空降作戰,控制住機場,讓接委員長的輕型飛機立即起飛。
路線、人員、火力,最為關鍵的是相關的情報的時效性,一旦發生交火,其交火的準則等等,研究到了最後,張學武十分嚴肅的詢問姚樂道:“告訴我,你到底能有幾分把握?如果不足五分把握就不要說了”
姚樂謹慎的想了一下道:“我軍現在面臨情報嚴重匱乏,西安城中現在處於嚴密防範之中,我軍的便衣偵查員幾次試圖潛入都發生了交火事件,可以看出其警戒的嚴密,尤其以西山附近更是五步一崗二步一哨,悄然潛入恐怕很難完成,而且西山別墅之內的警備情況到底如何?是不是只有剿總衛隊還是一個問題,倒不如反其道行之,分別突擊張學良與楊虎城,擒賊先擒王將其抓獲逼其釋放蔣委員長?這樣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