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頁
“聯合國軍”向中朝軍隊第一線陣地施放毒氣32次,致使中朝軍隊216人中毒。
敵機就炸毀中朝軍隊坑道42處,殺傷人員236人。
困難來了,敵人也做出了反應,打了當時構築陣地的志願軍將士們一個措手不及。
出現了這種傷亡,讓“聯合國軍”雖然占到了一些便宜,但他們地沒有認識到當時的中國志願軍卻是一支最善於總結成功和失敗的部隊。
的確,當時由於是志司大力號召所有各軍部都進行了土木作業,但是由於很多部隊經驗不足,很多部隊先擇挖掘藏兵坑道時,由於地質選擇不當,土質鬆軟,所以一遇到炸彈的震動,就容易塌陷,甚至在春季冰雪融化,也會出現坍塌事故,也造成了一些人員傷亡。
想當然,出現了這種情況,那麼志願軍的各部隊也就開始總結起坑道挖掘的經驗了。
志願軍總部向各部隊及時發出指示,要求坑道工事必須達到“七防”的要求,即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防寒。
志願軍甚至召開的第一線兵團及軍參謀長會議,統一了坑道工事的規格標準,
要求坑道頂部一般厚度在30米以上,坑道口頂部厚度10~15米,能承受住重磅炸彈的轟炸;每條坑道要有兩條以上的出口,坑道內幅員寬1.2米高1.7米。
這次會議統一了思想,使坑道工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技術要求和戰術要求上,都更加完善起來。
至5月底,中朝軍隊第一線防禦地帶的坑道工事和與之相配系的塹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和各種火器掩體等野戰工事已基本完成。全線基本形成以坑道工事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
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一個個特大號的“蜂巢”,但是蜂窩裡面可不是蜜蜂,全是等著全力向美軍進攻的志願軍戰士呢!
中朝軍隊除進一步完善第一梯隊坑道工事外,第二防禦地帶的工事基本完成,第三防禦地帶和東西海岸等重點地區的核心坑道工事也已開始構築。第一梯隊6個軍構築坑道190多公里,塹壕、交通壕650公里,各種火器掩體12 180個。加上第二、第三線的工事,中朝軍隊在橫貫朝鮮半島250公里長的整個戰線形成了具有20~30公里縱深以坑道工事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形成了一條堅不可摧的地下長城。
這種“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防禦體系”,是塹壕防禦體系與支撐點防禦體系的發展,是中朝軍隊對戰爭藝術的新創造、新貢獻。這種防禦體系的形成,不僅使中朝軍隊在防禦中處於主動地位,而且也具有發展進攻的潛力,成為反擊作戰的依託。
敵人的幾次打擊讓志願軍的防禦陣地得到了總結,沒有被敵人的攻擊打弱,反而變得更加的強大,當隨後“聯合國軍”小部隊向志願軍攻擊60餘次,卻無一得手。
一九五二年三月間防禦作戰時,“聯合國軍”平均發射40~60發炮彈攻襲我軍陣地,卻僅傷殺傷中朝軍隊1人。
坑道工事充分顯示了其勿庸置疑的優越性。
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防禦體系在中國軍隊現代化的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的出現改變了單純憑藉兵員優勢來贏得戰鬥的傳統思維模式,從而使中國軍隊在陣地防禦期間的戰役、戰鬥具有更高的藝術性。
坑道工事至少在兩個方面影對中國軍隊的陣地防禦戰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是在敵以優勢的炮兵火力、航空兵火力實施猛烈突擊和連續進攻下,中國軍隊野戰工事被毀、表面陣地無法堅守時,仍可退守坑道,繼續堅持坑道戰鬥,最後配合上級預備隊舉行反擊,殲滅敵人,恢復陣地。也就是說,表面陣地雖被敵占領,只要坑道在手,整個陣地就不會丟失,而且表面陣地在我縱深反擊部隊配合下亦比較容易恢復。
二是我無論依託坑道陣地進行防禦或進攻,均可在一點數點上同敵形成反覆爭奪,迫敵投入眾多兵力、兵器,從而達到大量殺傷消耗敵人的目的。
不僅如此,坑道工事還為陣地進攻戰術增加了新的致勝因素。
中國軍隊在實施陣地進攻作戰時,可以在前沿坑道工事內,預先屯積兵力,進行攻擊準備,或在敵警戒陣地前沿或翼側秘密地構築屯兵洞,作為衝擊出發陣地,以縮短衝擊距離和後續梯隊的運動距離,減少傷亡,增強戰鬥的突然性。
一直到八十年代西南邊陲的自衛還擊作戰,這種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防禦體系仍是中國軍隊陣地作戰的主要依託。
蘇聯專家們也說:
“這是中國軍隊對世界軍事學術的新貢獻。”
第一線部隊築壘工程完成後,志願軍總部認為已完全可以節約第一線部隊的防守兵力。同時,為增加機動力量,加強東西海岸防禦,決定從西線第十九兵團正面抽出一個軍,置於禮成江南岸,作為該兵團的第二梯隊,並擔任防止“聯合國軍”從海州登陸的任務;另建議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從正面抽出一個師,置於通川地區,擔負海防。經與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商定,中朝聯合司令部對中朝軍隊指揮關係作出了調整:
志願軍第十九兵團指揮第三十九軍、第四十軍、第六十三軍、第六十五軍等4個軍,以第三十九軍、第四十軍、第六十五軍置於第一線,第六十三軍為該兵團第二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