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頁
委員長倒是希望如此,這樣一來緬甸就全部是華夏遠征軍的勢力範圍,雖然面臨和日軍單挑的壓力,但是經過這幾場仗打下來,委員長也看到了很大的希望,遠征軍完全有可能打敗日軍,從而獲得緬甸的控制權。不過,這些他當然不會說出來,不但不會說出來,他還要裝作很為難,才好獲得更多的國際援助,這仗可不能白打,那是要死很多人的。
於是委員長沉吟道:“這隻怕有些不妥吧?如果由我們華夏遠征軍獨自扛起緬甸抗日的大旗,只怕不是日軍的對手!再加之我們的遠征軍初次到緬甸作戰,各方面都不熟悉,更沒有充足的物資作保證,這場仗只怕會打得很艱難,我們的士兵就算是拼盡全力,流血犧牲也難以戰勝日本呀!”
第二百七十二章 全面接管緬甸
李宗人也連忙幫腔道:“的確如此!各位也知道,如今日本人在亞洲戰場上連戰連勝,現在緬甸有一半土地已落入日軍之手。並且,日軍現在在緬甸就有四個師團的兵力,這還不能保證日軍不對緬甸增兵。從東南亞的形勢來看,日軍很快就會結束馬來半島和太平洋諸島的戰爭,這樣一來,日本帝國勢必會騰出手來,派出更多的部隊到緬甸,僅靠我們的遠征軍,只怕是難以抵擋如此眾多的日軍。就以目前的形勢來看,我們的兵力就嚴重不足,全面鋪開之後更是導致防禦能力的薄弱,如果日軍再大舉進攻,只怕緬甸難保呀!”
李宗人說的確實非常中肯。同古之戰和仁安羌之戰充分暴露了華夏在緬作戰的兩大問題,一是英軍對緬甸作戰缺乏信心,難以與遠征軍形成協同;二是鋪開作戰,兵力不足,捉襟見肘。從兵力布置看,第4軍入緬就控制在緬泰邊境,一是作為預備隊,二是防止日軍由景東入緬直掐遠征軍腰部,同時,日軍也屢屢在緬泰邊境布疑兵,吸引該部使之不敢輕易調動;而第41軍和45軍全軍則集中在中正面,在該線形成對敵軍的優勢。欲在中正面與敵會戰,這樣的部署當然是必要的,但其後果是形成東線空虛、無兵可調的局面。而西線又由於英緬軍的潰敗而導致整條戰線的崩潰。
會議室里頓時陷入沉寂,幾位大人物都在思考,這個局該如何來破。從亞歷山大的表情來看,英國政府的確是決定要放棄緬甸了。而華夏方面又不願意接手英軍留下的爛攤子,獨自扛起緬甸抗日大旗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戰爭需要大量的物資和人員,而遠征軍不過三個軍加一個暗刃特種大隊,一共才多少人?八萬人不到。日軍可是有四個師團,十餘萬人,而且隨時可能增兵。
史迪威想了想道:“亞歷山大將軍,您看這樣可好?你們英緬軍可以退守印度,將緬甸防務交給華夏遠征軍,不過你們在緬甸的一切物資都要留給華夏遠征軍,以作抗日之用。華夏遠征軍要在緬甸血戰日本帝國,沒有足夠的戰備物資是難以抗衡日軍的,而你們要運走這些物資又太過麻煩,倒不如就將它們交給華夏遠征軍。委員長,您這邊有沒有意見?”
史迪威看了看亞歷山大和委員長,只見兩既沒有說不同意,也沒有說同意,想來就是默認此事了。於是史迪威笑道:“我看兩位都沒有意見,那我們就這樣決定好了!另外,英緬軍留下來的物資也不多,我再向我們美國政府爭取一下,看看能不能再多給一點到緬甸戰場。當然,這個只能從印度運到緬甸來了,這就需要亞歷山大將軍配合才行。”
亞歷山大想了一下,只要自己能夠完成英國政府的命令,將英緬軍全部撤退到印度就行,至於那些物資,大部分早不不見了,不是被日本人繳獲了,就是讓自己給燒毀了,所以這個條件倒是沒有問題,反正他正急著退回印度,帶上那上物資倒是個麻煩。
於是亞歷山大眯著眼睛道:“史迪威將軍說的,我基本贊成!不過我還需要向我們英國政府打個報告,若是首相閣下批准了,我這裡完全沒有問題。至於美國方面援助華夏遠征軍的物資,需要我們的幫助,這更沒有問題了。我們都是為了抗擊日本帝國嘛!”
委員長點了點頭道:“好吧!看來我們華夏只能堅決抵抗日本入侵緬甸了!雖然這個任務很艱巨,有可能會犧牲很多士兵的生命,但是為了抗日大業,我們幹了!就讓日本人看看,我們華夏遠征軍是不是軟柿子,可以任他們拿捏!只有敢於亮劍,才會是最後的勝利者,我相信我們華夏遠征軍不會令我們失望!”
就這樣,緬甸的歷史就此發生了改變!在另一個時空的歷史上,1942年的緬甸戰役,委員長、史迪威是中國方面招致遠征軍失敗的兩個重要責任人。史迪威在戰役指導中,過多強調進攻,沒有注意到緬甸戰場的實際情況,造成中**隊分割使用,疲於奔命,處處為英軍堵漏洞的惡果。其在戰略指導及具體指揮上的錯誤使其應負主要責任。委員長雖對緬甸作戰有一些正確設想,對史迪威的錯誤指導也作過一些抵制,但在戰役中、後段,因懼怕開罪美國,放棄指導責任,遷就史迪威的錯誤指揮,也應負一定責任。這一點,委員長本人及其下屬均有檢討。委員長在4月底遠征軍敗勢已定時承認:“緬甸戰事失敗之主因,是在作戰方針為人轉移,不能自主,而為情勢所趨,不得不對美國有所遷就,然犧牲價值亦頗大矣。”5月初又談到:“如果照我們原定方針,入緬遠征軍全部集結在瓦城附近地區,待機決戰,我相信一定可以打很大的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