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9頁
「先去二山實地看看。」
「是。」
路上武媚娘又重新梳理了一下狀況,便問一個主持收購生絲的同行商人:「蜀地如今鮮繭能出多少干繭?」
「回武文書,五斤鮮繭出一斤干繭,一石干繭能出熟絲二十五斤光景。這幾年蜀地可能學了黃陂絲,如今大戶也是用了紙,也從武漢這裡請了專人消毒,不過也只是提了鮮繭產量。」
「噢?這是為什麼?」
武媚娘直接問話,卻沒有顧忌商家機密不機密。能跟她同行去調研「桑蠶」,連一點點機密都不願意說出來,那也沒有重用的必要。
顯然這個商人是明白裡面道理的,直接道:「蜀地缺人,生絲要去膠才能成熟絲。不管去蠶蛹還是脫膠,都要用人的手。蜀地沒有恁多女工。」
繅絲女工的技術要求有多高,武媚娘主持武氏家務這麼些年,也是門清。全天下為什麼只有蘇絲產量最高質量最好?明明各處都有「名絲」,但最終提到絲綢,必定首推蘇絲?
原本武媚娘是不太明白的,但「實習期」一過,她已經有了個囫圇概念。蘇常地理平坦不說,氣候也極為適宜,田畝產稻可能口感不是最好的,然而產量卻是又高又穩定,於是能夠養活大量的人口。
而又地處江海入口,水路極為便當,運力自然是冠絕天下。產量高不算什麼,能把高產量迅速鋪到市場,這同樣是要緊的地方。
有地理優勢、氣候優勢、交通優勢、人口優勢,久而久之不斷累加優勢,自然是一馬當先。
武媚娘心中還是有數的,她沒有琢磨跟蘇絲一較高下。一如蘇絲之於整個中原絲綢,她想的,便是讓黃陂絲武漢絲,成為整個荊楚巴蜀的「蘇絲」。
到了二山,現場看過之後,武媚娘心中更是有了計較,於是對隨行的吏員、白役、商人道:「修路缺人,僱傭成本高,那就不僱傭了。」
「武文書的意思是……」
「本地絲綢,可有出口東海南海的?」
「回武文書,下走便是專門做扶桑西國出口的。」
「那就好,我們就同扶桑之流說,從明年開始,可以提量。想要拿量大訂單,先付定金,定金不要現款,拿人抵現。如此一來,修路修田的勞力就有了,還不用勞煩府內調撥人力耗費金錢。」
眾人一愣,顯然沒想到還有這種操作。
換做別的地方,自然是沒可能,但扶桑現在內鬥的厲害,本就是上百小國組成的「聯邦」,人命更加不值錢。拿「俘虜」換「絲綢」,這買賣別說扶桑人,除了中國腹心,邊疆區哪裡不願意做?
「這些勞力修路壘田之後,原本技藝生疏,一個工程下來,也能熟練。到時候轉手土木行,也不能比照生番價錢,到時候土木行營造行是拿去修路還是鋪橋,就與我們無關了。」
一番話說完,同行一干人等都是呆了好一會兒,這才暗暗道:原本只以為使君諸室人也就崔娘子厲害,沒曾想這新來的一個,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第六十七章 鬥法
按照武二娘子的籌謀,黃陂制絲局的一干官吏,都認為這個法子可行。不但可行,還能穩穩地擴張,就算幹掉蜀絲不能立竿見影,但長此以往,清掉荊楚市場中的蜀絲,幾乎沒有任何問題。
而且因為「以人抵貨」,諸如扶桑土族或是南海土邦的公族酋長之流,更願意發動戰爭獲得「人口」,而不是自己籌措資金來獲得絲綢。
和中國不同,這些番邦發動戰爭的成本極低。原本還要擔心餵飽麾下士兵,但有了「絲綢」,不但可以滿足貴族本身的「奢侈欲」,同樣也能以「硬通貨」的方式,成為大宗糧食購入的一般等價物。
整個過程中,黃陂制絲局只需要和不同部門打配合就是。
當「貨款」到手,土木營造方面可以進行基本的土地平整或者山道改造。經過一系列的淘汰之後,生老病死或是過勞死,剩下的奴工,就可以作為土建部門拓展業務的加強,去延伸到其它地區接業務。
而黃陂制絲局針對「買家」,不但可以提供「戰爭資金」的擔保,吃完原告吃被告的風險,基本不存在。
可以這麼說,武媚娘這種「空手套白狼」的效率,是非常高的,而且也不用擔心「買家」不上套,畢竟獲利是實實在在的。
「這倒是暗合杜正倫之意啊。」
看完武媚娘的計劃書,張德有點意外,但更多的是滿意,能夠「統籌」來看問題,還能「知己知彼」,這很不容易。
不少武漢官僚,要麼自信過了頭,要麼嚴重不自信。關鍵還是面對的勢力有錯位,產生了不必要的想法。
自信過頭的,往往都是跟荊楚本地比,岳州襄州灃州走一遭,便覺得天老大我老二,我大武漢牛逼;嚴重不自信的,則是傳統「官本位」比大小想法作祟,遇京官平白矮了一頭,遇勛貴底氣不足。
但武媚娘想法簡單,蠻夷求我畏我,那就震懾以「威」,不需擺出親近模樣,照樣通吃。
至於對付國內同行,效仿當今皇帝就是,繼續力量,一朝翻本。
眼下積攢本錢,誰能知道黃陂絲目的是要掀翻蜀絲市場?
「其實不僅絲綢,今年新出的麻布,也是要緊的物事。杜正倫在南海,其實也準備用你這一套,不過比你更狠一些,畢竟,他也不需要琢磨甚麼冉氏,平滅土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