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352頁

    以前窮的時候,張公謹在長安城的定遠郡公府,一下雨還內澇,現在不缺錢了,偏偏日子也未必好過到哪裡去。

    他自是半生瀟灑,可續弦的老婆想法多,當不了老闆做不了主,那就只能老老實實地聽話。

    也難怪李蔻要督促著他來張德這裡討個出路,實在是皇族中人,說不好就被株連。

    碰上改朝換代的時候,死誰不是死?你說你不姓李就有用的?

    李蔻也是經歷過幾次政治動盪的,加上本身也在戰場上廝殺過,凡事都是走一步看三步。

    她也沒指望兒子繼承鄒國公的爵位,從皇帝那裡討來幾個伯爵侯爵,其實也沒什麼意思。張家的牌子在這裡,萬一張氏子孫不肖,結果還是慘。

    所以,李蔻琢磨的,就是將來萬一中國有變,自己的兒子孫子,能夠遠離是是非非就行。

    如今還不明朗,但三五十年後,天竺雖遠,亦是中國。

    「也罷,正好要處弼去了天竺之後,就要開始修路。沿途有甚膏腴之地,便問土著買上幾十萬畝。」

    「此事不妨礙程三郎吧。」

    「一點職務便利,本就是要占了那些地的。眼下的計劃,就是盯上了之後,看中的土地都圈下來,順著官道兩側延伸出去,將來早晚都要修建鐵路。鐵路修到哪裡,地就圈到哪裡。至於天竺土著,如今在『崑崙海』,鮮有說天竺人的,而是『身毒人』。」  

    天竺和身毒,發音差不多,但後者絕對是貶義。

    這個貶義,唐人不會主動去用,但對「崑崙海」那些南下之人來說,就是要時時刻刻在用。

    與其讓唐人直面「天竺地」的風險,還不如把風險轉嫁出去。惡人嘛,能不做就不做,只是這唐朝路政的觸手伸到哪裡,減丁的政策,也就開展到哪裡。

    第七十五章 南蘇州

    「大人,『蘇河』的船工都到了,等著大人訓話。」

    雖說是冬月,但在「天竺地」,人們也就是穿了個長衣,高原上下來的武士,更是有不少還穿著短褂,若非規矩讓他們必須穿鞋,腳上的芒鞋早就不知道甩到了哪裡去。

    王符此時有些疲憊,「崑崙海」那裡傳過來的消息,大抵上就要在明年迅速「減丁」,幾個大部族,都已經抽了不少男丁前往西天竺修長城。路上死得人很多,消息是瞞不住的。

    不安分的高種姓武士階層一直在煽動叛亂,王符雖然掛著官身,但手中掌握的力量,還不足以穩住局面。

    這是個比較頭疼的事情。

    若非投獻在他門下的象雄人不少,這些象雄人是常年生活在「象泉河」一帶,本就和天竺人極為熟稔,否則也沒辦法這麼快在「象泉河」南岸站穩腳跟。  

    本地最大的兩個部族,一個叫「尤德哈」,一個叫「拉其普特」,但因為政治動盪互相攻伐的緣故,衰敗得很快。

    不過「象泉河」南岸有其特殊性,神廟密布,上百個宗教流派的聖城,就集中在這裡。順著「象泉河」往東,進入坡地,也就是喜馬拉雅山,就是「獅泉河」,這裡是各大宗教的聖地,地位相當的特殊。

    只是這幾年因為「太昊天子」凌駕諸天,伐山破廟的李淳風已經幹掉了最少五百座大大小小的寺廟。大量的金銀銅器被熔融重鑄,整個「象泉河」最大的人造「聖遺物」只有龍骸,以及寄存龍骸的「斬龍台」。

    天竺人口中的「蘇河」,實際上叫做蘇雷雅吉河,不過唐人覺得繞口,直接以「蘇河」稱呼。象雄人原本稱呼它為「象泉河」,但如今也不管聖河不聖河的,漢人怎麼稱呼,他們也怎麼稱呼。

    因為漢人說了,只要都是唐朝人,那就都是唐人……

    「有多少船工?」

    「縴夫有十五個隊,船伙有五個隊,一共二十個隊。」

    「一千人……」

    能夠組織起一千人的船工隊伍,已經相當的不錯。這一片廣大地區除了高產麻料作物之外,還高產水稻和小麥,甚至在坡地上,還能有畝產一石半左右的大麥,運氣好的話,碰上雪水恰到好處,畝產甚至能到兩石半。  

    整個地區的糧食產量,王符估算過,養活三四百萬人不成問題。

    不過很可惜,因為各種動盪,戰爭、瘟疫、減丁、貿易……整個地區的巔峰人口從兩百五十萬,銳減到現在的四十萬不到。

    而且不出意外還在減少,北地原本有十幾個佛國,現在一個都沒有留存,盡數滅亡。

    佛國的上層統治者已經換了三四茬,不僅僅是底層流離失所,哪怕是中間的武士階層,也大多變成了赤貧,不得不流浪在「蘇河」流域尋找工作機會。

    為了巴結唐人,不管是「尤德哈」人還是「拉其普特」人,不僅僅出賣財富、土地、美女給前來「天竺地」謀生的唐朝權貴,整個地區最大的糧食商人群體和奴隸貿易群體,就是他們本身。

    而王符這種「外來戶」,則是中間商、物流商,把「商品」輸送到有需求的地方去。

    實際上,不管是尤德哈人還是拉其普特人,低種姓的賤民,每天都只能勉強一餐,而勞動強度,則是變著花樣地提高。

    占據最多人口比例的低種姓,大量勞力在三十歲左右就會死於營養不良和過度勞累。

    這種極端壓榨勞力的行徑,在唐人看來是行不通的,只是天竺本土自有一套運行的邏輯在,並且普遍低種姓賤民都能夠接受這套思考邏輯。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35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