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955頁

    更讓武漢本地小農感覺痛苦的是,武漢對周圍州縣的農民,更加友好,往往一次團購,可能就是百十萬斤糧食。而這樣的團購,可能只是府內引導,商人為了拍馬屁,隨手之舉罷了。

    對江夏和漢陽來說,長江在側,近一點遠一點的糧食,其實並沒有太大區別。

    多重作用下的武漢現狀,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行政成本,但同樣的,相較洛陽極其低下的效率,武漢行政成本的增加,其實是理所當然、十分必要的。

    站在兩百萬人口的門檻上,武漢要面臨的挑戰,遠比跟唐朝朝廷來一場捉對廝殺還要大。

    兩百萬人口,需要增加大量配套的基礎設施,除了武漢體制所必然配備的教育設置之外,諸如道路、消防、治安等等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的招聘、培訓、上崗,就是相當消耗精力的事情。

    以消防為例,儘管屬於臨江城市,但武漢不論江南江北,都是大量的木製建築或者磚木混合建築。一旦爆發火災,擴散起來的範圍就不是一戶兩戶一家兩家,而是一個片區一個片區地遭難。

    針對這種情況,不論江夏還是漢陽,亦或是新置的咸寧市,在劃分居住區、工業區的時候,都是呈現一種條塊分明的狀態。每個街區的節點上,都會有消防作用的水塔,城市的排水系統,也要考慮排水渠要承擔防火溝的功能。  

    這種看似歷朝歷代一脈相承的城市布局,其實內在區別極大,安防人員需要的素質,絕非是傳統的「賤籍力夫」。

    當滅火也需要相當專業的技能時候,等於一個全新的職業,就這樣誕生了。

    類似消防這種情況的,自然還有相對親近的「警察」,概念上的「片兒警」,以半官方半民間的形式,出現在貞觀朝的武漢。

    「片兒警」的來源多樣,可能是某個工業區的頭面人物,也可能是地方「鄉賢」的親眷子侄,總之,他們需要在官方有「印象」,在民間有「威望」。作為武漢官府和百姓之間的緩衝帶而存在著,當事情無法調和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成為武漢的「糧官」,武漢官方就會學習孟德公,借他「人頭」一用,來安撫軍心。

    當然不會真的剁了人頭,但各種猛如虎的操作,還能能夠唬住大量不明真相群眾的。

    至於事後偷偷地給個補貼,讓他們換個崗位再就業,也算是基本操作。

    武漢各種原因各種條件催生出來的各種職業,只能在武漢的體系中發揮最大的能量。假如整個天下都是武漢的體系,自然是不必擔心這樣那樣的風險。

    但因為大唐朝廷的客觀存在,武漢是以「異類」的形式示眾,這也使得各種新生職業的從業人員,儘可能低保證武漢的存在。  

    因為只有武漢存在著,他們自己的存在,才有價值,才有意義。

    洛陽外朝的官僚們,如今多有「言必稱武漢」,多以武漢上下辦事的效率如何如何來說話,但卻忘了,武漢上下的效率之所以「高」,正是因為他們本身在洛陽的存在,才逼得武漢不得不「高」。

    吃卡拿要、坑蒙拐騙、敲詐勒索……武漢官場並不比洛陽官場好到哪裡去,只是相較洛陽那種爛到令人髮指比起來,武漢只是爛的稍微和藹可親一些。

    於是乎,在經過一系列的比爛之後,武漢因為爛的不夠徹底,自然而然地「脫穎而出」。

    又當長孫皇后準備起用女官時,朝野上下本該反對聲陣陣,結果因為武漢官場的客觀存在,這就使得互相抬槓居然變成了一起胡吹。

    真正鐵了心要反對這個政策的,只有在某些領域跟武漢勢不兩立的國子監而已。

    第八十章 外勞辦

    「農墾局今年夏糧預計如何?」

    「回使君,夏糧應當還是會增產,二十三年新增田畝有三十六萬畝,這還不包括沙洲、海外莊園以及山地。」

    如今武漢主抓農事的主官,大多都是以前各縣的縣丞。原本縣丞是個沒什麼卵用的位子,但因為武漢各部門職能越來越明確,業務越來越大越來越精細,縣丞的功用也就隨之水漲船高。  

    到交通局、警察局、農墾局……等等部門成立,並且還在中央過關,各縣縣丞從原本給一把手擦屁股,瞬間真正地享受到了地方二把手的「快感」。

    說到底,武漢的體制,註定一把手沒可能什麼都抓在手中,權力大是爽,也得手抓得過來,這年頭還誕生不了妖孽一般的觸手怪。

    「三十六萬畝?有點多啊。」

    「有的原本就是地方露田,百姓拋荒了。」

    「豐年拋荒?」

    「種地不掙錢,自然就拋荒。」

    老張略微了解了一下,居然發現武漢的「版圖」,幾乎是擴張到了行政版圖的極限,直接就摸到了周邊的邊緣,離撈過界,就差臨門一腳。

    「居然出現了打工潮?」

    時代發展確實是出乎意料,以往武漢商人,其實緊著本地務工人員用,也是夠了。但城市擴張十分迅猛,而且這年頭的技術能力,又不能讓城市往天空發展,自然而然地,就是在平面上不斷延伸。

    以漢陽為例,原本的漢陽城,城南城北走一遭,快點跑兩刻鐘就行。但現在,實際意義上的漢陽城,想要城南城北跑個對過,不坐車大概是要半天光景。

    小型商家從早期的走街串巷行腳商,很快轉型為「社區商販」。每個「社區」現行服務的商戶,往往都是以前需要整個城市到處跑的小貨郎。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95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