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頁
而謝道清本人在臨安總投降的時候也被蒙古人抓走,不過在投降之前倒是安排了楊淑妃等人與當時還在臨安城內的禁軍一起逃走。謝道清的侄子楊鎮就是當時禁軍裡面的人。
第二天,張世傑就依照楊太后的意思前去見了楊鎮。楊鎮沒想到一起患難的老相識大過年的前來,倒是很歡喜的將他迎進門。然而聽了張世傑的要求之後,楊鎮臉色登時就變了。他說道:「張兄,你不會不知道那個楊亮節吆喝過要把我攆出禁軍吧?」
聽到這話,張世傑長長嘆口氣。楊亮節就是這麼討厭的一個傢伙,可沒想到大家都對此人的種種行徑沒有忘懷呢。
楊鎮繼續說道:「張兄,咱們都是老兄弟,我就把話給你說明白。幫誰我也不會幫他。而且趙太尉覺得咱們當年在臨安的臣子們對朝廷投降有責任。現在我好不容易才重新得到新差使,就更不會摻乎到和楊亮節有關的事情裡面。你請回吧。」
第088章 趙太尉開始折騰臨安(下)
日子過得飛快,元旦七天假很快就到了最後一日。大宋共和四年正月初七,在南昌(隆興府)城內,明教教主杜可用接見了來自臨安的使者。使者帶來了趙太尉的書信,杜可用認識字,然而他卻沒有直接閱讀,而是要求使者直接講述此行目的。
使者名叫溫濤,與別的文官不同,他並沒有能夠享受到元旦假期。而是在假期之前就出發,趕往南昌(隆興府)。在假期的最後一天,終於見到此時大宋境內第三類武裝力量的首領。
杜可用提出要求,溫濤倒也招辦,他講述著自己此行的目的,「杜教主。趙太尉認為杜教主打的是蒙古人,現在蒙古人已經被打跑,而那些宋奸們也差不多被官軍殲滅。你在隆興府這麼久,應該很清楚隆興府周邊各地駐紮的都是官軍。宋奸和蒙古軍都被打沒了。所以太尉請杜教主交出隆興府,作為義軍,趙太尉自然會給義軍賞賜。」
杜可用臉色比較陰沉,看得出他沒有立刻對趙太尉的建議表示讚賞的意思。溫濤也沒有再緊逼,而是等著杜可用自己思忖。作為被趙太尉選中的人,溫濤其實不太理解趙太尉的心思。大宋對於各路造反的人雖然也有安撫,卻還是以殲滅為主。安撫那是實在剿滅不了之後才會做的選擇。
這個明教教主杜可用以大宋的傳統判斷裡面,就是個必須剿滅不可的存在。然而趙太尉卻對這幫傢伙起了憐憫之心,覺得他們起兵的原因是為了反抗蒙古。既然當時大宋沒有能進軍江西,自然就不能說這幫人是叛逆。
看著杜可用的表情,進士出身的溫濤覺得杜可用大概是不會答應的。而溫濤本人其實挺希望杜可用不答應朝廷的招安。不過溫濤也知道,不答應的話也會有事,那就是杜可用也許會殺了溫濤,向朝廷表達他的態度。
「此事我等需要商議,過幾日再告訴你。」杜可用答道。
溫濤絕無勉強杜可用的意思。他就表示會等著杜可用派人前來,接著就告辭了。等確定杜可用沒有派人追殺他,溫濤才覺得一顆心完全放到了肚子裡。他手撫胸口,忍不住長長的舒了口氣。此時湖面上風很疾,寒風拂面,才覺得臉上火燙,才感受到自己激烈的心跳。
他家也是大宋的進士門第,與這大宋時代的進士門第一樣,溫濤的爺爺和姥爺都是進士。從家裡長輩那裡聽說的情況裡面,這幫造反的人有兩難。一是讓他們造反難。若不是逼到走投無路的地步,普通百姓誰肯提著腦袋造反。二是讓他們收手難。既然都已經抱著必死的決心起來造反啦,他們覺得一定要拿到個令他們滿意的結果才能收手。
回想當年接受爺爺教誨的時候,被教育的並不是溫濤,而是溫濤的二叔。溫濤在書房外面玩耍的時候,聽爺爺在書房裡面教訓二叔。講完了有關人造反的事情後,溫濤的爺爺語氣嚴厲地說道:「若是開始之時就瞻前顧後,那事情不成之時就必然難以決斷。辦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這乃是人之常情,你現在就是如此……」
雖然只是『旁聽』,然而溫濤卻覺得爺爺說的非常有道理。他也發現自己面對所求的事情之時總是不肯斷然決定,而辦事遇到困難之際反倒千方百計的嘗試挽救。所以在大宋危難之際,溫濤果斷的決定繼續追隨大宋。
對於之後的事情,溫濤本來以為那必然是九死一生的未來,卻全然沒想到這幫被滅國危機折磨了好幾年的人們從臨安出發花了一個多月抵達福州,然後就結束了苦難征程。
更沒想到的是,溫濤竟然在聽趙太尉講課的時候聽到了更有說服力的解釋『沉沒成本』。趙太尉把那些投放到註定失敗之事上的努力稱為『沉沒成本』,為了挽救這些一定無法挽回的東西,人們還會投入更多。所以關鍵不是努力的多少或者成敗,關鍵是要明白自己是在做什麼。
溫濤身為使者,兼江西討伐軍司令部的一員。他本人並不希望杜可用投降,此時從各地收集來的情報顯示,杜可用的明教教眾有三萬人的樣子。如果戰爭開始,這些人頭就是大功。在軍中,有七八個溫濤有親戚關係的新兵。按照趙太尉的《兵役法》,若是此戰開打,他們這些人能活下來,到了退役之時,國家就要安排工作。如果他們願意上學,國家就要推薦入學,考試時候還有加分。
既然朝廷有制度,溫濤就希望戰爭。這幫新兵的家人都是不堅定份子,因此而丟掉了官職,壞了前程。作為親戚,溫濤當然要幫著大家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