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頁
想到這裡,忽必烈扭頭看向左丞相伯顏,讓大元國庫充實的大功臣就是伯顏大帥。他不僅擊敗了宋國,掠奪了整個江南。還勒令在宋地的降臣降將為忽必烈『賀壽』,給忽必烈帶來了想都沒辦法想像的財富。
「伯顏,火槍之事你怎麼想?」忽必烈問。
「臣以為,模仿宋國的路數是錯的。」伯顏答道。
這回答在大元朝廷上極少有人這麼講,便是有人講了,也提不出進一步的建議。所以眾人都屏息凝神的聽。
「熟鐵雖然貴,大元卻也不是拿不出這些熟鐵。不過是多調撥些便好。臣問過那些工匠,他們一個人一個月最多能夠生產一支火槍。火器局現在不過六百多人,這些人還有很多別的事情要做。便是他們都做火槍,一年也不過是三千多支。陛下應當記得我們在滑縣見過的宋軍人數。」
忽必烈聽到最後,原本就細長的眼睛更是變成如細線一般。滑縣之戰是大元皇帝永生難忘的場景。長寬各十幾里的戰場上硝煙瀰漫,宋軍雖然也有許多長槍手,數量更多的則是火槍手。那是超過五萬的火槍,與五萬杆火槍一比,三千多支火槍不過是微乎其微的數量。想對抗五萬宋軍火槍手,大元也得至少有數量與質量差不多的火槍吧。按照現在的產量,蒙古得積攢十幾年才行。
郝仁心中對大元左丞相的清晰思路佩服的五體投地。之前伯顏希望郝仁在戰與和的選擇中支持和平。郝仁當時還覺得以蒙古的傳統,不得不停戰是可以的。成吉思汗就說過,在我的力量還不足的時候,我就得忍讓,違心的忍讓!然而在力量對比並不處於劣勢的時候,成吉思汗的態度就走向其他方向,天下地土寬廣,河水眾多,你們盡可以各自去擴大營盤,征服邦國。
所以從根本上讓蒙古人追求和平是不可能的。雖然對『夷狄,禽獸也,畏威而不懷德』這句話非常不滿意,可郝仁私下想起這句話,也不得不承認說的很有道理。當然了,郝仁弄不明白為何能說出這句話的司馬光在實踐上卻是個割地賠款的投降派。
現在聽了伯顏大帥對於火器數量的比較,郝仁覺得主戰派總得想想之後再做發言。
主戰派有沒有去想,這個不好講。忽必烈大汗追問道:「伯顏,我們不模仿宋國火器,那該如何?」
伯顏答道:「陛下,臣想問一事。我們不模仿宋國火器,而我們要不要模仿宋國以火器為諸軍兵器的路數?」
這個問題之前沒有人提出來過。郝仁聽了之後大有振聾發聵的感覺。蒙古模仿宋國的火炮與火槍,目的是打勝仗。要是宋人是拿了修腳刀打贏戰爭,蒙古也會去仿製修腳刀。現在伯顏提出的是蒙古軍隊武器體系的問題,甚至不用伯顏大帥繼續講,郝仁自己都能想出各種問題。
譬如要不要騎兵?譬如要不要騎射?如果蒙古也走火器路線,那麼蒙古的軍隊組織就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問題在何處?」忽必烈倒是顯得有些迷惑。
「我等缺乏硫磺,缺乏硝石,也缺鐵。我們打探的結果,宋國這些年是從倭國、琉球、還有東邊的很多盛產硫磺的島上獲取硫磺。他們自己大量漚硝,產鐵甚多。宋國火器強悍,是因為他們一早就這麼安排的。大元若是只想模仿幾件火器,然後與宋國爭鋒,那一定比不過。想比過宋國大,大元就得模仿宋國火器建軍的路子。」
伯顏基本被認為是少言寡語的類型。此時長篇大論,卻將事情說得更加透徹。只是此事牽扯太深太廣,包括忽必烈在內的所有人都一言不發。
打破沉默的是侍衛長王東陸,這位老侍衛快步走進金殿,將一封書信交給忽必烈。忽必烈打開一看,神色更加陰沉起來。眾人也不敢問,卻聽忽必烈開口說道:「趙嘉仁稱帝了。」
第032章 要不要維持和平協議(一)
「陛下,可否趁機伐宋?」
「陛下,萬萬不可!」
忽必烈剛講完趙嘉仁稱帝的消息,戰與和這兩種意見轉瞬間就在朝堂上呈現對抗姿態。
郝仁差點沒忍住就直接表示反對與宋國開戰,不過他忍住了。因為伯顏的正確預測讓郝仁感覺有種被人當槍使的不快感覺,郝仁好歹也是孛兒只斤家的萬戶,不能伯顏說什麼郝仁就做什麼。更何況已經有人提出了反對戰爭的意見。
只是提出反對戰爭的乃是阿合馬的手下,這就立刻觸發了對阿合馬一黨的反彈。譬如廉希憲就表示,「趙嘉仁篡位稱帝,宋國國內不穩。只要我大元做出渡過黃河的舉動,讓宋國臨安空虛,大概就有人要起兵反對趙嘉仁……」
對如此一廂情願的說法,郝仁都懶得去反駁。宋國國內必然有許多反對趙嘉仁的存在,問題是這些人大概都經歷過蒙古南侵,與蒙古的殘暴相比,趙嘉仁頂多是討厭。殺了趙嘉仁的結果很可能導致新一輪的蒙古南侵,那時候可就沒人能夠再從蒙古人手中保護宋國了。
抬頭看向忽必烈大汗,郝仁發現忽必烈大汗對於朝堂上的爭論毫無關注,竟然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這表現讓郝仁放下心來,不管朝堂上怎麼爭吵,決定大元政策的從來都不是這幫儒生或者色目回回,能夠決定大元的只有大元皇帝,只有孛兒只斤家的人。
大元官員爭吵了半個多小時也沒能爭吵出個結果,忽必烈大汗隨即下令退朝。郝仁沒有在國家大事上糾纏,而是選擇回家。一進門,帳房管家立刻引了一人到郝仁面前,「萬戶,咱們派到河對岸的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