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2頁
使者表示在歐羅巴行省控制的地區已經出現了針對宗教的激烈反應。地方上的百姓很自然的開始遠離十字教勢力,行省當然不會扶植十字教,失去了官方支持,又不能向教民強制收取十一稅。行省這邊已經開始對可能出現的事情做應對準備。
李自然嘆道:「官家領著學社消滅封建會道門的時候,我覺得這做法沒問題,卻覺得手段未免有些苛烈。沒想到官家說的對,咱們不動手,封建會道門就會動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場事肯定躲不過去。」
使者點頭嘆息,「現在雅典那邊只是擔心咱們動手的時候東羅馬會不會有什麼反應。」
「雅典那邊不擔心西羅馬?」辛主任問道。
「西羅馬當政的是蒙古那幫人,他們中間雖然不乏有景教徒,卻從來沒有居於十字教之下的傳統。雅典已經派了謝松去見了伯顏,伯顏表示他會堅決支持行省,不會允許西羅馬任何宗教力量介入或者宣傳。」
聽到謝松的名字,辛主任不由苦笑一下。現在謝松已經不再是謝主任,而是正式成為謝總管。按照傳統,節度使相當於地方的藩王。都護府是漢、唐等時代中原王朝為防衛邊境與統治周邊民族而設置的軍事機關。漢代在西域設有西域都護府,魏、西晉設有西域長史府,唐代曾設六都護府。都護府長官稱為都護。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
現在的節度使耶律洪已經數次上書請求設立歐羅巴路,正式將歐羅巴行省變成大宋一個國內行政單位。耶律洪表示,至少將歐羅巴行省的官職做改變,取消節度使稱號,按照國內的規矩改為雅典知府。
然而官家卻沒有同意。他只是做了些許調整,歐羅巴行省最高長官依舊是節度使,只是把歐羅巴行省學社會長提到與節度使平起平坐的地位。在兩人之下的官府最高長官為歐羅巴行省總管,管理軍事的則是歐羅巴行省都護。
謝松從君士坦丁堡辦事處主任升為歐羅巴行省總管,人生的變化真是奇妙。
第282章 聯動(十一)
「郝仁一死,元國內部政策就變了。朝廷認為這是因為元國內部早就有強烈的反宋情緒,元國的經濟可以自給自足,不少元國上層就覺得咱們大宋賺了他們好處。行省覺得這說法很對,東地中海國家遲早也會有這樣的想法。」
使者以為君士坦丁堡辦事處會想想之後再說,沒成想李自然立刻說出他之前就確定的想法,「元國生活水平比東地中海國家高多了。元國短時間內幾乎滿足了國民所有基本需求,有自大之心不奇怪。東地中海國家很難達到元國的水平。」
「辦事處不是在幫助東羅馬搞農業麼。」使者問。
「元國糧食靠的是黑土地和北方漢人。東羅馬引進技術,卻沒引進科研。沒有咱們的技術人員輔助,隨便出點情況就讓他們不知所措。」
「有那麼嚴重?我覺得這些技術只怕沒那麼大影響。」
「東羅馬軍團不明白碘液是什麼,不明白澱粉是什麼。光是看咱們把紅薯磨成漿,加入大麥芽研磨後過濾出來的清汁,之後邊加熱邊做測試。只要大宋撤離技術人員,飴糖生產效率大大降低,口感同樣變差很多。光是原材料消耗快速增加,軍團的飴糖成本就要增加一倍。」講了現狀,李自然笑道:「我倒是希望東羅馬能不知好歹的鬧一鬧,他們不鬧就不明白他們其實什麼都不是。」
「算了,先不提這個。」使者擺擺手。他的來意也不是討論怎麼收拾東羅馬,「如果奴隸王朝打敗蒙古,大家覺得他們有可能繼續進攻東羅馬麼?」
辛主任搶在李自然之前說到:「進攻安納托利亞半島毫無好處。敘利亞地區,耶路撒冷地區,整個阿拉伯半島,那麼多地方都比安納托利亞半島重要的多。就算是派兵,奴隸王朝大概會派一支軍隊來試探一下。趁此機會與東羅馬帝國打個招呼,看看東羅馬帝國是什麼態度。」
使者繼續問道:「要是蒙古被打敗了,你們覺得奴隸王朝會不會趁勢奪取整個兩河流域?」
「我覺得不會。」辛主任答道。
「我也覺得不會。」李自然有同樣看法,「兩河流域這麼大,哪裡說占領就占領了。胃口這麼大也不怕撐死他們麼?」
「最妥帖的辦法莫過於打敗蒙古之後就在各地分封跟著奴隸王朝的人。」辛主任在歐羅巴行省工作多年,深知開疆闢土是怎麼回事,「奴隸王朝占據核心要地制衡分封出來的勢力,他們修整幾年等這裡局面對他們有利之後再圖擴張。」
「若是朝廷決定奪取兩河流域呢?」使者問出雅典方面最關心的問題。局面真到了那個地步,大宋不出手也不行。兩河流域本就是真神教盤踞幾百年的地盤,若是蒙古敗了,真神教返回這裡重建朝廷,雅典並不認為真神教會和虛弱的蒙古這般好說話。
辛主任果斷說道:「我們認為先奪取埃及,控制運河。另外可以讓天竺諸藩國組建聯軍,抄了奴隸王朝老家。同時聯合東羅馬出兵奪取地中海東岸。其他地方可以慢慢來。」
經過一番問答,使者確定了君士坦丁堡辦事處兩位主要官員的看法。他們的看法在細節上與雅典的看法有商榷之處,在大方向上完全一致。歐羅巴上層對於不同局面有相同看法,等事情發展到下一步的時候就可以對朝廷有態度明確的建議,這對於歐羅巴行省來說非常重要。商議完畢,使者就返回雅典。李自然與辛主任繼續他們的日常工作,君士坦丁堡的冬季十分濕冷,沒有取暖燃料的結果就是每個人都得縮在屋裡想盡辦法取暖。每年冬天都會有不少人因為受凍生病而死。從煤礦運來煤加工成蜂窩煤是大眾取暖最好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