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52頁

    公元1549年春,御史陳九德向嘉靖皇帝上了一份奏摺,彈劾大明王朝第一位抗倭名將、閩浙提督朱紈擅殺96名涉嫌走私的福建百姓。於是,嘉靖皇帝下詔:朱紈暫行解職,回原籍聽候查勘。同時派兵部給事中杜汝禎會同福建巡按御史陳宗夔調查事情真相。

    這本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審查程序,稍有自信的官員都不會有過激反應。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朱紈卻選擇了自殺。

    此後四百多年裡,朱紈一直作為忠臣廉吏而載入史冊,特別是中日矛盾尖銳的年代,更是和戚繼光、俞大猷一同被視為保家衛國的民族英雄。

    然而時至今日,當中國人以世界眼光重溫這段歷史時突然發現,曾經臭名昭著的“倭寇”並非地地道道的日本海盜,而是以東南沿海華人為主的走私貿易集團。不僅如此,在明朝政府和西方殖民者的雙重夾擊下,這些海商集團竟頑強地活了下來,並一度控制了整個東亞海域。最重要的是,正是這些所謂的“倭寇”為中國沿海數以百萬計的百姓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機會。於是,朱紈的死不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純粹和簡單。

    事實上,從接受閩浙提督的任命那一刻起,朱紈的悲劇命運就已經不可避免了。

    

    1547年,浙江、福建地方官員頻頻奏報,極言倭寇活動十分猖獗,閩浙百姓深受其害,請求朝廷儘快派員整頓海防,肅清倭亂。

    嘉靖皇帝是明朝歷代皇帝中執行海禁政策最嚴厲的一位。明朝初年,旨在防禦倭寇,孤立張士誠、方國珍流亡勢力的海禁政策正式出爐。一方面,只允許周邊國家到中國進行朝貢貿易,另一方面嚴厲禁止民間從事海外貿易。一百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反明武裝早已銷聲匿跡,然而,海禁政策卻被當作祖制被嚴格地繼承下來。

    在嘉靖帝看來,倭寇既與沿海當地官商勾結又與海外藩國相交通,又有舟楫之便,來無影去無蹤,遠不如山林草寇那麼容易對付。因此,他急需尋找一位既有文韜武略,又堅持海禁政策,並且與閩浙地方勢力沒有利益瓜葛的大臣。

    經過幾番挑選,當嘉靖皇帝看到朱紈的履歷時,他很滿意。朱紈不僅是進士出身,而且長期擔任武職,具有豐富的軍事經驗,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是堅決的海禁派,與閩浙地方勢力素無瓜葛。

    第七十五章 烏天黑地(下)

    再沒有比朱紈更合適的人選了,嘉靖皇帝御筆硃批:“今特命爾前去巡撫浙江,兼管福建福、興、建寧、漳、泉等處海道提督軍務,在杭州省城住札”,以“調度官員,實時剿捕防禦”。朱紈臨危受命,他將以自己全部的智謀與力量來報答嘉靖皇帝對他的知遇之恩。  

    初到閩浙,朱紈很快就發現,所謂的“倭寇”其實並非明朝初年那樣的日本海盜。除極少數被雇來武裝押運的日本浪人外,絕大多數都是閩浙沿海靠海外貿易求生的中國人。因為承平日久,生齒日繁,閩浙沿海的人口壓力十分顯著。而宋元以來數百年的海上貿易已經成為東南沿海居民最重要的求生之路。即使在嚴禁海外貿易的明朝,這種生活方式也沒有改變。只要海禁稍有鬆懈,走私貿易就會蓬勃發展,以至於閩浙沿海幾乎家家戶戶都涉足走私貿易,從而也或直接或間接的與“倭寇”有關。

    但對於走私貿易的歷史和原因,朱紈沒有絲毫興趣。他只關心如何才能徹底剷除“倭寇”。在他看來,當地百姓與“倭寇”的密切聯繫正是“倭寇”屢禁不絕的根本原因。他在《甓余雜集》中點名批評林希元等地方官紳,“不惜名檢,招亡納叛,廣布爪牙,武斷鄉曲,把持官府。下海通番之人,借其貲本、藉其人船,動稱某府出入無忌,船貨回還,先除原借,本利相對,其餘贓物平分”。

    確如其言,以林希元為代表的閩浙官紳確實與走私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他們並不是朱紈所說的“武斷鄉曲,把持官府”的土豪劣紳。據《明史》記載,比朱紈年長十一歲的林希元,早其四年考中進士,曾經官至南京大理寺正卿。嘉靖二十年(1542年)被黜歸籍,回鄉精研理學。雖然仕途坎坷,但其著述宏富,被譽為明朝“理學名臣”。  

    與朱紈只管埋頭做官不同,林希元十分關注國計民生。他自幼生長在福建海濱,對家鄉百姓泛海求生的艱辛深有體會,因而對求食海上的走私貿易有著深切的理解與同情。在他看來,保護和資助當地百姓下海通番,甚至從中獲利雖不合於天朝法度,但絕不是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

    但在朱紈眼裡,凡是違背朝廷法度的事情都是作奸犯科,必須加以革除。既然朝廷明令禁止沿海百姓私自泛海通番,就必須徹底禁絕。而這項政策是否合理,執行之後會不會斷了數百萬百姓的生計,則不在其考慮之中。

    於是,堅決執行海禁政策的朱紈與主張通海的林希元及閩浙百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朱紈很清楚,如果沒有嘉靖皇帝的鼎力支持,自己的任何行動都不免於失敗。於是,他特地向朝廷申請,賦予他“從宜處之”的特權。得到了嘉靖皇帝的有力支持,朱紈開始了雷厲風行的治倭行動。

    雙嶼,位於浙江之外海,懸居海洋之中,“去城(舟山)東南百里,南洋之表,為倭夷貢寇必由之路”,扼南北航線和中日航線之要衝,“乃海洋天險”。明初,雙嶼被列為“國家驅遣棄地”,島民全部內遷,無人居住,遂成為走私貿易船泊聚的理想場所。每當海禁嚴厲時,浙江本地的走私商人往往引誘外國商船到此貿易,而那些原來在廣州貿易的外商,因“欲避抽稅,省陸運”,亦紛紛由他們導引改泊雙嶼,每歲夏季而來,望冬而去。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5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