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591頁

    有一個小細節。這股倭寇打到南陵時,南陵縣丞引300兵守城,倭寇沖潰守兵衝進縣城縱火焚屋。地方的正規軍建陽衛指揮繆印和周邊三個縣府的官員率兵來援,交手時,官兵“引弓射之,賊悉手接其矢,諸軍相顧愕貽,逐俱潰。”

    最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還在後面——這股倭寇開始攻打南京了!

    南京是明朝的留都,守城兵力不下萬餘,周邊衛所明軍尚不計算在內。但就是這樣幾十個倭寇,居然大張旗鼓的進攻,上演了一幕以寡凌眾的鬧劇。“賊逐直趨南京,其酋衣紅乘馬張黃蓋整,眾犯大安德門,我兵自城上以火銃擊之,賊沿外城小安德門、夾崗等門,往來窺覘會城中,獲其所,遣諜者,賊乃引眾由鋪崗趨祩陵關而去。”

    事出倉卒,而且對敵情一無所知,南京舉城鼎沸,軍民皆驚。南京最大的官員兵部尚書張時徹匆忙下令關閉城門,並命令市民自備糧械,登城守衛。

    此事的目擊者,時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文人何良俊在筆記里,憤憤不平的挖苦道:“賊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與之相對兩陣,殺二把總指揮,軍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門緊閉,傾城百姓皆點上城,堂上諸老與各司屬分守各門,雖賊退尚不敢解嚴。夫京城守備不可謂不密,平日諸勛貴騎從呵擁交馳於道,軍卒月請糧八萬,正為今日爾。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門,即張皇如此,寧不大為朝廷之辱耶?”當時,明代著名學者歸有光也在南京城內科考,同樣的感慨不已:“平昔養軍果為何?”  

    關於這伙倭寇的人數,史料記載不一,有稱“五十三人”,有稱“六、七十人”,有稱“七十二人”,考慮到“五十三人說”的《籌海圖編》作者鄭若曾在抗倭總督胡宗憲幕中,戰役記載都是出自軍方情報,應該比較準確。

    行程數千里,不掠財、不奸/淫、不殺平民,官兵傷亡四五千人,殺死明朝一御史、一縣丞、二指揮、二把總,最後全軍覆沒。在異國他鄉,這種自殺式攻擊的目的何在?滸墅關戰前,曹邦輔對部下嚴訓:“此賊勢捋數千勁敵,我地形、兵力為彼所窺,他日大舉入寇,何以支之。誓滅此而後入城。”而鄭若曾在《籌海圖編》里則做了如釋重負的評語:“其所經歷八郡,轉戰三千里,凡人材、物力、地形靡不瞭然於胸中;不殺人,不掠財,不/奸/婦女,周流深入,其志詎可測耶!曹公所斬,似當以賊首律之,而不當視為常賊;似當以千萬人擬之,而不當拘其為五十三人也!”從曹邦輔和鄭若曾的話里,不難看出他們都認為這小股部隊是倭寇的偵察部隊,其志在於‘大舉入’。這個觀點顯然還是缺乏佐證,而且偵察兵用不著攻城拼命吧?

    不管怎麼說,區區五十三個倭寇的翻江倒海,不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一直使中國人深深警醒。這一小股倭寇如入無人之境的長驅直入,就好比一柄鋒利的尖錐,刺痛了明王朝這頭臃腫懶散巨象的中樞神經。  

    這伙猶如特種部隊一樣擁有剽悍之極戰鬥力的戰士。他們是誰,又是如何辦到?

    這五十三個人根本不是日本人,而是如假包換的中國人,由占據日本平戶島的“徽王”汪直派來接應親人出國避難的小分隊。

    他們就是王婆留和他五十二個兄弟!

    第十九章二龍是誰

    嘉靖皇上執迷長生,建醮修道的時間越來越長,乃至執迷不悟,不可理恕。

    對於皇上尋求長生之道,任何人只有附和及順從,不可逆龍鱗說反話。皇上認為人可以長生不老,你就得附和皇上大喊皇上英明,皇上萬萬歲,皇上福與天齊,萬壽無疆。若你膽敢勸皇上保持理性,說人頂多活到一百多歲,小心你的狗頭。就算你貴為明皇朝的首輔大臣,地位僅次於皇上之下,也不能說這種理性的大實話。只能說附合皇上心中所喜的鬼話、謊話和廢話,否則,無論你地位多高,也可能腦袋搬家;或收拾包袱,打道回府。

    前首輔夏言反對皇上修真,認為世上根本不可能有人可以長生不老,令皇上感到十分不爽。加上覬覦首輔之位的嚴嵩進讒言佞語,夏言很快就玩完,被皇上做悼了。嚴嵩取而代之,坐上他唾涎已久的首輔之位,成為明皇朝的實際掌門人。  

    嘉靖皇上小時候患上一個頭痛症,時常昏厥,後得一無名道士聖手回天,霍然治癒。從此之後,皇上對修道之士產生好感,乃至親力為之,時常戴上香葉冠,身穿道袍,手執拂塵和桃木劍,儼然就象一個得道之士。

    不管白天晚上,嘉靖皇上都在西苑華麗的寢宮內道場裡修道,在萬盞油燈環繞的大殿上,面向太上老君進行冥想。儘管道場燈火通明,嘉靖皇上仍然是感到大為恐怖,他感到有一股陰森森的鬼氣從地不湧出來,並向他逼過來。

    “來人,來人啦!”皇上夢魘似的大聲喊著,在西苑寢宮道場四周待招的侍衛、道士和太監和宮女亂成一團,上前跪了一地,詢問皇上怎麼回事?

    驚魂稍定的皇上望著眼前跪著黑壓壓的內侍們,心神略安。剛才皇上從冥想中昏昏欲睡,夢見兩條巨龍纏身,一條巨龍桀獒不馴,凶神惡煞,幾欲要把他吞噬吃掉;一條巨龍溫柔順從,忠心護主,使他化險為夷。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59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