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834頁

    壟斷集團暴利滾滾的直接後果自然是民生的日益困頓。從明代中期開始,歷代皇帝不斷通過“加派”等手段,將宗藩費用進一步轉嫁到人民身上。原本負擔很重的百姓更加雪上加霜,有的農民甚至“廢箸、鬻舍、捐妻,以供王國之祿”。以上種種,畢竟還屬“合法”或者符合“潛規則”。然而這仍然不能滿足皇族們的欲望和衝動。在缺乏約束的情況下,特權總要走到極端。明代皇族超出法律之外的為非作歹窮凶極惡為他們積累了更大的民怨。

    雖然國家明確規定皇族不得干涉地方政務,但許多皇族都涉足地方事務,一旦有求不遂,就依仗自己的龍子龍孫身份對地方官員橫加欺凌。雖然民怨深重,各地皇族們絲毫不予理會民怨。他們拼命享受,就是對列祖列宗提頭血戰最好的回報。作為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在大明王朝,皇族確實是最幸福的群體。兩百多年的飛揚跋扈、狂吸痛飲,狂妄到極點,享受到巔峰了。

    事實上,所有大明百姓都恨透了這些殘酷壓逼人民的吃人不吐骨的食利者。與皇族結下血海深仇並想殺王爺的烈性漢子每朝每代大有人在。明末張獻忠等七十二家起義軍縱橫大地之後。而以嗜殺聞名的張獻忠軍仇富情緒尤其激烈,兵鋒所到之處,諸王掃滅。與眾不同的是他在殺法上常有新創意,並樹下令人毛骨悚然的“七殺碑──天以萬物予人,人無一物予天。殺,殺,殺,殺,殺,殺,殺!”並製造駭人聽聞的“小腳山”,剁下王爺妻妾的小腳堆積如山。中國有句成語叫愛屋及烏,而張獻忠恨王爺即連帶恨上王爺的妻妾、女兒、甚至是丫鬟婢女和富家女子。張獻忠嗜殺是反人類而且變態的,但造成其仇富情緒如此激烈卻有深層次原因。另一支起義軍李自成儘管以“不嗜殺”聞名,但是他兵鋒過處,那些朱姓王爺幾乎沒有活下來的。  

    正如鎌倉鬼太郎所說一樣,楚王爺仇家太多了,所有大明百姓都恨透了楚王朱忠堂。被他逼上“梁山”的大盜劇匪都在磨刀霍霍尋找機會獵取楚王朱忠堂的人頭。鹽梟宋師道與楚王爺結怨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王婆留與楚王爺結怨雖不是典型的,卻提供另一種視覺,也就是說楚王朱忠堂在無意識中也結下許多仇家。

    現在,作惡多端的楚王朱忠堂感到找他麻煩的大明老百姓太多了。他對大明老百姓視如仇寇,他甚至是不相信自己的兒女和親朋好友,當然對大明老百姓組成的近衛營也心存戒惕。然而,楚王朱忠堂對鎌倉鬼太郎這個真倭為何表現出如此信任的態度呢?並把身家財產委託給這個外寇保護?大慨是鎌倉鬼太郎是外國人吧。外國人嘛!他們來到中土本來就是求財,只要楚王朱忠堂滿足鎌倉鬼太郎的胃口,這倭寇就會盡心盡力保護他。倭寇就吃這一套,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倭寇為發財來到中土,在滿足發財欲求之後,他們沒有必要取楚王朱忠堂的性命。楚王朱忠堂對自己的同胞(大明老百姓)如狼似虎,對異域強敵卻表現得信任有加,甚至說對真正的仇寇顯得無比寬宏大量。王婆留覺得他找不出形容詞形容楚王朱忠堂這種無恥的可惡的行徑。

    第三十七章 兩強再遇

    楚王朱忠堂給鎌倉鬼太郎每年一千兩黃金的薪俸聘請他保護王府成員的生命安全,並給他通關路引,允許他出入杭州與大明商人自由貿易。當然,鎌倉鬼太郎與大明商人交易的時候是在暗中進行的,也就是說鎌倉鬼太郎與楚王朱忠堂瞞著朝廷合夥走私。因鎌倉鬼太郎有楚王朱忠堂替他撐腰,一些杭州官員明知鎌倉鬼太郎是個真倭子,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視而不見。楚王朱忠堂特許鎌倉鬼太郎常年住在王府,自由出入杭州城。故鎌倉鬼太郎儼然是楚王朱忠堂的心腹體己之人,楚王朱忠堂也對這倭子言聽計從,信任有加。而鎌倉鬼太郎和他幾個手下也領了份上,一心一意為楚王朱忠堂賣命。  

    大明律對擅闖王府的人格殺勿論,王府成員殺死闖入王府的毛賊不用負任何責任。鎌倉鬼太郎和他幾個手下今川邪靈、木之道、鬼魅獠等幾個劍道高手入駐楚王府之後,累計殺掉數十名擅闖王府的中土武林高手,為了保護楚王朱忠堂身家財產立下汗馬功勞。鎌倉鬼太郎因此深得楚王朱忠堂的信賴,王爺要仗賴倭子保護他,一刻也離不開這幾個倭子。

    今晚,王婆留與鎌倉鬼太郎再次窄路相逢,亮劍見個高低不可避免。自在唇樓島與鎌倉鬼太郎一戰之後,王婆留沒能在鎌倉鬼太郎手裡救出他的恩人小玉蘭,而且完敗這個倭子劍下,心中一直引以為恥。幸好當日得徐鳳儀幫忙,巧設詭計讓鎌倉鬼太郎落入他的轂中,讓這倭子承諾無限次饒過王婆留,直至王婆留打敗他為止。

    自唇樓島與鎌倉鬼太郎一戰之後,王婆留經過殘酷的戰場磨鍊,又在日本本土覺悟最高的劍道,達到以氣御劍的境界。王婆留的武功確是今非昔比,但能否戰勝這個擅長鬼遁功夫、象鬼魂一樣厲害的武士他並沒有十分的把握,唯一就是盡力而戰,然後聽天由命了。

    “遇上我,是你們運氣不好,納命來吧!”鎌倉鬼太郎帶著一絲妖孽的笑容,擺擺倭刀說。他眼中翻白,一付目空一切的樣子。當然,從他身上散發出的讓人為之膽寒的凜凜殺氣,也顯示他的恐嚇並非是危言聳聽。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83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