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頁
第六十七章 群雄亂鬥(1)
自從鎌倉幕府的建立與勃興,武士階層得到蓬勃發展,之後幾百年的大名之間的征戰,都是武士精英集團之間的戰爭。大家也許不知道,日本古代的戰爭方式和大陸的中國有很大的不同。相比中國動輒動員數萬、乃至數十萬人的大規模戰爭,日本的戰爭規模要小得多。日本領土面積狹小,古代還需要大量農民從事很費人力稻穀的種植。所以對於日本古代的封建地主大名來說,農民和土地都是寶貴的財富,不能隨意損失掉。大名之間的作戰,一般不驅使大量農民參加,而是大名使用其專門豢養的職業軍人──武士參加。而且大名之間的戰爭,一般的日本農民也不關心,因為他們只要按時繳租給勝利者,就不會被戰爭波及。這和中國大陸頻繁的民族之間戰爭,動輒一個數十萬的民族被斬盡殺絕,截然不同。
日本的情況,比較類似於歐洲封建領土,武士也很類似於歐洲封建領土所豢養的職業軍人──騎士。日本戰國時代的大部分戰鬥的規模都在數百人之內。如果雙方能夠各出動上千武士,就算是大戰了。
隨著武士制度的建立,日本作戰方式逐漸朝著專業化戰爭發展。由於大名下屬的武士數量不多,就必須以質量來取勝數量。日本武士階層一般是世襲制度,父親一代成為武士,可以把武士的祿位(相當戶口簿之類的證明,有一定的福利,有穩定的餉糧收入)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可以一代代傳承下去。武士不用參加日常勞動生產,他們一生的唯一目的,就是埋頭練習各種殺人和作戰的技巧,苦練各種刀法和騎術,學好武藝就行。
國家打仗也好,大名(諸候)之間火拼也好,一般由武土們出頭解決爭端。日本足輕(老百姓)一般不會也沒資格摻和諸候之間的爭戰。日本大名(諸候)也不會用計謀或頭腦一熱,把群眾控制、洗腦作為軍事力量恐嚇對手,威脅對手。各路大名(諸候)爭權奪利的時候,始終把戰爭控制在武士集團之間。即使在亂烘烘的戰國,武士在戰場殺戮也不會波及無辜,牽涉老百姓。象蒙古人趕牲囗那樣拿無辜群眾作替死鬼打頭陣的暴行是日本武士階層不敢想像的,也是不屑為的。直至近代,日本取消武士制度,在一戰和二戰中,大量平民被戰火波及。
上村武宏這十個武士都是正宗的鎌倉武士,他們的祖宗十八代都吃著武士這一行飯。由於此時日本正處於“下克上”的戰國大混亂時期,幕府名存實亡,已不能控制國內的封建領主和諸候,大量失去主子和土地的武士為生計所迫,加入海盜,成為擄掠商船、商人的流寇。上村武宏這十個鎌倉武士的祖宗也曾經闊過,風光過,不過到了他們這一代大家都徹底淪為破落戶了。他們在日本混不下去了,只好跑到中土大明天朝來碰運氣。樹挪死,人挪活。他們跑到中土大明天朝做走私貿易生意,後來還真發了大財,光耀祖宗門楣。於是他們以唇樓島為基地,平時幹著走私貿易的勾當,遇上好機會也順便打劫商船。
在與周圍水域海賊爭霸中,這伙鎌倉武士的後裔也有幾個佼佼者脫穎而出,分別是上村武宏、真田斗鬼、今川邪靈、木之道和鬼魅獠,人稱鎌倉五魔。
王婆留這一方面看起來人多勢眾,占盡優勢。其實是貌似強大而已,嚇唬一下小毛賊不成問題。跟這伙鎌倉武士爭強好勝,未必能占到便宜。
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始終強調兵貴在精,而不在多。日本大名培養武士一向重視質量而非數量,只要一個獅子般勇猛的猛士,不要一群綿羊般的戰士。大多數日本武士都有一種強烈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志,視死如歸的決心。大多數日本武士都做到岳飛所提倡並希望中國武將能做到的“武夫不怕死”的要求!一到戰場,日本武士總是一往無前,他們祟尚孔老天子殺身成仁的精神,很多武士“一生低首拜陽明”、“雖千萬人吾勇往。”在這種信仰的引導下,人的能量會成倍釋放與增長。中國人向來慣以人多勢眾來衡量強弱對比,實際上中國歷史上的多次慘敗無不是在絕對優勢的人數之下。遠的如曹操赤壁遇周郎;近的如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刺之土木堡之戰;又如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劉澤清黃河渡口之戰來看,都可以一窺喪失了信念與組織的軍隊是如何不堪一擊。
王婆留這支隊伍雖然不是身經百戰的勁旅,但也不是豆腐兵。他們在這場遵遇戰中被上村武宏等人壓著打,不是他們太弱,而是他們對手太強。這五十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面對的十個鎌倉武士,個個武功高強,都是一等一高手。隨便哪個出場,都是輕易就能打發王婆留和徐鳳儀的人。
上村武宏的隊友也在他出手時對艾源等少年發動沖蜂,他們的團隊意識超強,堪稱誓同生死,共同進退。
王婆留救人心切,心想被倭寇打敗就救不了賈玉蘭。他出手不敢留有餘力,呼呼兩刀斬向上村武宏身上。
上村武宏也不躲開,急舞長刀,內力一鼓,將王婆留的招數悉數卸開。王婆留一驚,凌空躍起,一招“蠻橫瀑布斬”劈向上村武宏的腦門。那上村武宏不慌不忙,側身橫刀用劍尖來挑接王婆留的刀。王婆留覺得對手對他的劍招走勢了如指掌,都能洞悉先機,在他發招前提前封堵,自己的刀只能攻入對方身周一兩尺之內,想要再進一步時,卻是連連受阻。王婆留進攻越急,阻力越來越大,內力不斷被上村武宏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