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頁
依蘇沙邊說邊指,其他什麼新大陸、非洲,王彥到沒有什麼概念,但台灣之南的呂宋居然也已經滅國,這就讓他感到震驚了。
西方人在世界各地橫行,以高等文明的姿態進行征服,但在大明,他們卻被蔑視為夷,就算是王彥這樣開明的官員,也難免一副大國姿態,依蘇沙難得看到明朝官員吃驚的神情,特別還是一位公爵,他這個逼裝的是渾身舒坦。
「閣下,這份海圖,能否讓本督複製一份呢?」
……
王彥在澳門呆了足足三天,才乘船離開,他沒有按著原定計劃去瓊州巡視,而是兵分兩路,施琅領著一大半的船隻前往瓊州,而王彥帶著三十艘大船兩千多士卒,往金門方向緩緩而行。
閩中之變,剛發生之時,隆武皇帝生死不明,使得東南的唐、魯對立的局面,發生重大變化。
在鄭芝龍降清之後,鄭氏集團之內反對降清的勢力,遂即各奔東西,鄭氏原本奉隆武為主,但隆武下落不明,鄭芝龍的旁系侄子鄭彩、鄭聯以及部分將領轉奉魯監國,老將林察護著唐王等宗室逃入廣南,鄭成功則乘船出海,龐大的鄭氏集團頓時四分五裂。
此時閩東靠近浙江的紳民,都奉魯監國為主,但鄭成功卻沒有接受魯監國的領導,好在之後隆武安然無恙的消息傳來,鄭成功遂即繼續尊奉隆武。
只是福建之敗,始於鄭芝龍叛投清廷,連隆武帝都差點因為這次變故,而落入清廷之手,一些不願意降清的鄭氏舊部,心中難免心存顧忌,擔心朝廷秋後清算,所以絕大多數都改奉魯監國,使得繼續尊奉隆武的鄭成功,並未繼承多少鄭氏遺產。
第433章 金夏兩島
船隊航行五天之後,抵達了金門外海,王彥站在船頭,望著波光浩淼的大海,一群群海鷗在海面上盤旋。
海天之間,幾艘明軍哨船,百艘漁船在海中乘風破浪,海風輕拂,令人心曠神怡。
「國公,那就是金、夏兩島!」陪同王彥的水師副將俞方棋,指著船隊東面,兩個不與陸地相連的島嶼介紹道。
王彥點了點頭,福建沿海島嶼眾多,又多良港,沿著海岸航行,常常會看見許多孤立在大海上的島嶼,當年朝廷海禁,倭寇橫行,這些島嶼就多成了倭寇海盜的巢穴。
船隊從廣東一路過來,王彥看見南澳島,東門嶼,已經感到十分驚嘆,但相比沿途的島嶼,眼前的金夏兩島無疑要大上許多,每一個都有一個縣的大小。
這時王彥不禁想起了海圖上的台灣,也就是古時的夷州,似乎就在金夏的對面,而在海圖上,那是一座比瓊州還要大的島嶼。
如果是春秋戰國時期,台灣足以相當於一個中等的諸侯國了。
金門島、夏門島,就像泡在水裡的兩顆湯圓,與八閩隔開一條狹窄的海峽相互對望,他的對岸就是漳州,李成棟、佟養甲住重兵於此。
因為漳州西面有明軍駐紮,與金夏的鄭成功形成了夾擊漳州之勢,所以為了應對明軍的夾擊,漳州府的清兵做好了隨時被圍攻的準備,他們不僅加固了漳州的城牆,屯田自守,而且還在九龍江與西溪上拉起鐵鎖,防止明軍戰船駛入漳州腹地。
金夏兩島,位於九龍江和西溪的出海口,河流帶來的泥沙緩慢的堆積,形成大島。
他們此時的面積不及後世那般大,但島上不僅有湖泊,有森林,還有可耕種的土地,以及縣城,足可以生活數萬人。
隨著清兵占據八閩,沿海的各個島嶼,就成了抗清義軍的基地,不願意投降的士紳百姓,大量逃往島上,鄭成功所在的金夏,就因此匯集了四十餘萬軍民。
就金夏兩地而言,肯定養活不了這麼多人,何況鄭成功還要養軍,練兵備戰。
從退到金夏開始,鄭成功開始用心經營這個抗清基地,開墾土地,還修建了一座規模巨大的碼頭,可以用來走私貿易。
王彥的船隊接近廈門時,島上忽然傳出一片警鐘聲,大隊鄭軍士卒在岸邊奔走,用沙袋壘砌的炮台處,旌旗一陣揮舞。
「國公,他們問我們是哪部人馬?」俞方棋放下千里鏡,回頭說道。
「打旗語回復,就說本督來了。」
王彥立在船頭一揮手,船上旗手立刻作出回應,廣東水師是施琅訓練,而施琅又曾是鄭氏軍官,所以兩軍在許多方面基本相同。
片刻之後,似乎是看見了旗語,從夏門島內,很快就駛出了兩艘戰船,引著船隊進入港灣。
島內有個湖,湖口與大海相連,遇見風暴時,海面上波濤洶湧,但湖內卻風平浪靜,是個天然的良港,鄭氏的戰船就聚集在湖內。
船隊駛入,王彥放眼望去,見湖中停泊了大大小小的船隻,足有千條,感到分外震驚,而這還只是他剛入湖口,還沒看見內湖裡鄭氏的大船。
王彥在湖口的碼頭處,就下了坐船,鄭成功領著一隊將校早以在碼頭上等候,他們見王彥上岸,立刻迎上前來施禮道:「下官拜見閣部!」
朝廷遷入廣州之後,為了穩住福建抗清勢力,給鄭成功加了提督福建軍務的職銜,王彥兩廣總督的職銜管不到福建,國公只是爵位,但大學士加兵部尚書,就足以節制鄭成功了。
「大木,別來無恙啊~」
王彥執其手,緊緊握了幾下,然後看了迎接的將官們一眼,感嘆道:「將士們駐紮在這裡,數十萬人擠在島上,不忘朝廷,堅持抗清,實在是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