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59頁

    清庭錯誤估計了形勢,以為江南大勢已定,一面派員招撫未下各地,一面強制推行剃頭改制,卻不想使得大江南北瞬間沸騰。

    江南之民,對於弘光朝廷多有失望,因而清兵南侵之初,抵抗並不激烈,但剃髮令一出,卻點燃了士民的熊熊怒火,亡國之痛被徹底激發出來。

    時江陰以降清庭,大明知縣林之驥解印去職,清庭委派的知縣方亨上任後,遵照清庭法令,張貼布告,令全城百姓剃髮。

    乙丑年八月十六日,生員許用等人在孔廟明倫堂集會,一致決定:「頭可斷,發決不可剃也。」

    這時常州府又再次發來嚴令剃髮的文書,其中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語,清知縣方亨叫書吏把文書寫成布告張貼,書吏寫到這句話時,不禁義憤填膺,投筆於地,怒曰:「就死也罷!」

    百姓得知消息,全城立馬鼎沸起來,清知縣方亨見士民不從,局勢將要失控,隨連忙秘密上告常州府,請府城派兵前來鎮壓,但方亨所寫之密信卻被義民搜獲,百姓義憤填膺之下,將其鎖拿,公推典史陳明遇、閻應元,以中興大明為旗號,全城抗清。

    江陰抗清之時,嘉定縣民也因清庭強迫剃髮,而大起義師,復大明旗號,反清復明。  

    時嘉定落入清庭之手以有數十日,清庭委任的知縣張維熙上任後,於乙酉年八月十七日頒布剃髮令,嘉定百姓憤憤不平,拒不從命。

    百姓群龍無首,隨徵詢弘光朝時,曾任通政司左通政使的鄉紳候峒曾之意。公毅然回曰:「聞徐史汧護法自裁,何不奮義?即不可為,乃與城存亡,未晚也。」

    當日,候峒曾便帶著二子,侯玄演、侯玄潔,會同進士黃淳耀及其弟黃淵耀入城抗清。

    蘇州府崑山縣,弘光朝覆亡後,士民商議拒守,然後潞王與清議和,方才作罷。時縣丞閻茂才已遣使投降,被清庭用為知縣,於城中多有作惡。乙酉年八月,剃髮令至,士民起義兵斬茂才,推狼山總兵王佐才為兵主,迎舊令楊永言入城拒守。

    原勛陽撫院王永祚,守備吳毅山引義兵千人進城助戰,翰林院修編朱天麟,愛國志士顧炎武、歸莊都前往參與義舉。

    大湖之上,陳子龍同吳易援救杭州失敗後,引百八殘兵退居太湖,不久原金山衛千戶於世忠,引三百精兵前往投效,使太湖之兵曾至千人。

    乙酉年八月二十日,陳子龍與吳易以於世忠為先鋒,攻入吳江縣,殺清庭知縣朱廷佐,南直隸大為振動。

    浙東,剃髮令使原本已經投降的諸府大為振動,就在王彥於麗水護唐王南下之時,一大批有志之士,激憤於剃頭改制,紛紛揭竿而起,不顧殺身之禍,大起義兵抗清。  

    「天下事尚有可為,我欲舉義旅,何如?」紹興府諸生鄭遵謙慷慨聲言,隨與舊友郡將樹立大旗,招兵誓師,有眾數千人,斬降清官員張愫,彭萬里,自稱義興元帥,起兵抗清。

    此後,原大明九江道僉事孫嘉績,殺清庭知縣王玄如,起兵於餘姚。鄞縣生員董志寧,王家勤,張夢錫,華夏,陸宇鼎,毛聚奎,擁原刑部員外郎錢肅樂起兵於寧波。

    浙東之地頓時烽火連連,但浙東抗清,於王彥擁護唐王卻有些不同,隆武政權乃是王彥等一批不願投清的大臣所立,手中有兵有錢,但浙東之地,卻是在一部分高官如王彥一般南下,一部分投降清庭後,由一批朝廷生員和中下級官員領導的抗清活動。

    江南之地因為剃髮令,義師擁起,幾成燎原之勢,但各支義軍之間卻互不統屬,有志之士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急需要推舉一人,以為抗清盟主。

    時浙東諸人並不知唐王已經就任監國,原尚書張國維和在籍官員陳函輝、宋之普等人商議,認為當務之急,在於迎一宗藩出任監國,以抗清兵,而當時浙東諸王,只有逃到台州的魯王沒有投清,隨成為浙江復明勢力擁立的唯一人選。

    王彥於溫州擁立唐王監國後不久,張國維等人迎魯王朱以海入紹興,隨於乙丑年八月二十三日就任監國。  

    魯王既立,浙東諸路義軍似有打破各自為戰之局面,石浦參將張名振,慈谿縣沈宸荃,馮元騮,足海知縣朱懋華,奉化知縣顧之俊等紛紛擁護,或召集義兵,或提供糧草,使得魯王政權逐漸穩固。

    時方國安部在潞藩降清後,自杭州退至錢塘江岸之東,手下還有精兵萬餘,亦投效魯王,成為魯王麾下兩大主力之一。

    另一大主力乃浙江防倭總兵王之仁,其在阿濟格陷杭州後,已經降清,但剃髮令使江南沸騰,寧波府反清後,清庭官員派使者入王之仁軍中,讓其出兵鎮壓,寧波復明勢力錢肅樂,則派生員倪懋喜為使者策反王之仁。

    兩位負有完全相反使命的使者,幾乎同時到達王之仁軍中,倪懋喜抵達後,聽說頭天有位姓陳的秀才上書王之仁,怒斥其降清,被王所殺,但任毅然入見。

    一見面,王之仁曰:「君此來,有大膽!」

    倪懋喜曰:「大將軍世受國恩,賢兄常侍(崇禎朝太監王之心)攀髯死國,天下所具瞻,志士皆知其養晦而動也。方今人心思漢,東海鎖鑰在大將軍,次之則滃洲黃將軍,石浦張將軍,左提右挈,須有盟主,大將軍之任也。」

    王之仁連忙制止他說下去,叮囑道:「好為之,且勿洩。」隨讓其子帶倪懋喜下去歇息,然後接見清史,給其一封回信,「但曰以二十一日至鄞,共議之。」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5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