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4頁
王彥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兵制和政事的改革,朝廷因為變革,也因為一下多了三省之地,政事變得有些混亂。
唐王被削藩軟禁,魯王被迫出海,擁唐派和魯派遭受重大失敗,明朝內部的政治格局,發生劇烈的變化,讓朝廷人心動盪。
一部分,唐魯官員,見兩王政治鬥爭失敗,連忙改換門庭,投靠了楚派,而另一些忠於大明的官員,則將希望寄托在了已經七歲的共治帝朱琳源的身上,形成了新的帝黨。
值得一說的事,這些帝黨官員,也並不是說否定王彥的改革,要重回皇帝說了算的時代,他們也認可改革,只是反對王彥大權獨攬,篡奪大明的江山。
朝堂上的政治勢力,重新組合,自然會使得朝廷混亂,而相比朝廷的混亂,民間因為這場戰事,受到的損失,造成的混亂就更加嚴重了。
南京外郭城,曾經聚集了五六十萬,從各地到南京來討生活的失地百姓。
這裡原本棚戶便地,可因為魯王兵臨南京,受到了戰事波及,不少人又逃回了鄉里,可這些人又沒有土地,回鄉後無法生存,就引出了許多社會問題。
這些失地的人,如果沒有工作或者田地,就會成為一個巨大的不穩定的因素。
隨著魯王兵敗,南京之圍以解,許多返回了家鄉的人,又返回南京,想要重新找份工作,可是南京畢竟是遭受了兵禍,許多城外的屋宅甚至棚戶,都被叛軍拆了打造器械,造成回來的人沒有地方居住。
除此之外,因為戰爭,許多作坊的倉庫,被士卒劫掠,織機和作坊也被毀壞,讓大批作坊倒閉,剩下的一時間也很難恢復生產,讓許多僱工一下失業。
傳統的農業社會,百姓只要有地種就會心安,社會的結構十分穩定不易出現問題,可是明朝現在正處於一個變化的時代,許多大城市都是商品社會,人一旦沒了收入的來源,那立時就會焦躁不安,出現許多問題。
南京外郭聚集了大量的無業之人,這使得南京城的治安急劇的惡化,而治安的惡化又引起了上層人物的不滿,民間出現怨言。
前不久,因為南京人口增多,可工作機會減少,兩個漕幫為了搶活,在碼頭附近大打出手,打死了四十多人,之後又在外郭城火併,又死了一百多號人,終於引起了應天府的注意。
新任的知府莊文烈了解情況之後,緊急向朝廷稟報,最後為王彥知曉。
由於許多棚戶被叛軍拆除,或是遭到了焚毀,王彥下命兵部調集一萬頂軍帳,用於安置返回外郭的百姓。
在秦淮河西岸,棚戶區的廢墟上,布滿了一望無際的帳篷,足足有一萬多頂,生活這六七萬人,如果加上帳篷中,還存在的棚戶區,那生活在這裡的人至少有三十多萬。
鄉間大族、豪紳兼併土地,進行大規模的糧食,棉花、桑苗的種植,這提高了效益,可卻使得許多百姓因此而失去了生計。
原來的小農社會,每家各種幾畝地,有的多,有的少,相互之間也很少協作,現在大豪紳、新興地主階層,將百畝、千畝的土地,發放工具,統一種植,效益自然大大提高。
如果原來一千畝地,需要一百戶人家來種植,現在合理的規劃,錯開農時之後,可能只需要五十戶,就能完成水稻、棉花、桑苗、果樹的輪種。
傳統農業中,每年收完兩季稻子後,就進入閒時,而現在的僱工收完稻子,收棉花,收完棉花又收果樹、種稻子,可以將勞動力充分壓榨的同時,也加強土地的利用和效益,使得一千畝地的收益大大高出於前。
這樣一來,效益提高,便引得有實力的地主和大族效仿,只是這樣一來,每一千畝地都要淘汰五十戶的話,那這些被淘汰的農戶要怎麼生存,就成了巨大的社會問題。
現在南京外郭聚集的幾十萬人,大多都是被逼到城市討生活的人,原本南京有許多作坊,還有其他各行各業提供給他們工作的機會,甚至收入不比種地少,可是因為叛亂,作坊停工倒閉者,比比皆是,便使得許多人一下失去了工作。
王彥從浙江返回之後,一直在處理唐魯叛亂後的善後事宜,以及整編兵馬,調兵南陽和兩淮,抵禦清軍的進攻。
許多事物堆積在一起,王彥可以說是日理萬機,但他得了莊文烈的稟報,還是抽出時間,決定到外郭城看一看。
為了便於了解民情,雖然比較危險,但是王彥還是堅持微服私訪。
這日王彥在數十名錦衣衛的護衛下,在南京外郭的棚戶區穿行,沒有事情做的男人聚集在一起,焦慮的談著去哪裡尋個活計,女人們則在忙碌的洗衣,用小灶燒水做飯,一群群孩子在巷子和帳篷間捉迷藏玩,給人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氣息。
中國鄉裡間,禮教盛行,對於女人有許多的約束,可是在這種混亂的條件下,原來的許多規矩,都被人們有意的拋棄,其實許多思想也是如此,要有一定的土壤,才能發展被人們接受,而不是生搬硬套。
陪同王彥視察的官員,還是王夫之、顧炎武,外加上應天知府莊文烈,歷史上他是鄭成功的人,最後上了台島做知縣,現在卻成了應天知府。
此人三十出頭,十分精明能幹,他走在王彥身後,一邊走一邊給王彥介紹道:「現在南京外郭人口有將近四十萬,每天都還在增加,但是南京城的作坊卻恢復十分緩慢,沒有那麼多工作來給他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