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664頁

    吳三枚想明白,心中氣憤,但臉上卻不敢表現出來,對此他也沒有什麼辦法,又不能脫離關寧,只能在心中提醒自己以後小心這個堂兄一點,凡事多留心眼,於是他匆匆行了一禮,便退了出去。

    此時胡國柱上前,不禁有些擔心道:「王爺,夏國相怎麼辦?」

    吳三桂聽了,一時無語,半晌說道:「國柱,幹大事,不能拘小節。」

    胡國柱聞語,沉默一會兒,點了點頭,「卑職明白,在這亂世,不是誰都有資格走到最後的。」

    吳三桂很欣慰,「很好,那大夥趕緊下去準備,今夜就走!」

    「今夜?」幾人一聲驚呼,不是說好了明天嗎?怎麼這麼匆忙。

    吳三桂解釋道:「本王怕王彥起疑心,再者國相的意志未必堅定。」

    眾人聽了,不禁點了點頭,深以為然,關寧集團是一個利益集團,即是利益集團,那聯繫他們的紐帶也就是利益,並非精神。

    如果是精神,那深陷敵營,可以為了心中信仰,甘願身受極刑,像歷史上被清兵活刮的陳子壯,張家玉等人,為什麼不投降,那是因為心裡有精神和信仰,可以為了民族大義而甘願犧牲。

    可對於關寧軍而言,就比較尷尬了,他們即不忠於漢家道統,又不忠於滿清,吳三桂又不是皇帝,他們之間只存在利益關係,不能說落入敵手,然後為了利益,讓敵人活刮,那不有病麼?  

    關寧諸將,將心比心一想,都覺得吳三桂說的有道理,還是要小心為上。

    當下眾人行禮退下,回去打點行裝,可是明軍就在城外,兩萬多人要怎麼走,才能不會被發覺,吳三桂早有對策。

    他的計策也是有典故可尋,曰「懸羊擊鼓,餓馬提鈴」,齊桓公、宋將畢再遇都曾以此計脫身,是條金蟬脫殼的妙計。

    不過但凡計策,都要看著場合來,齊桓公首次用自然沒問題,宋將畢再遇的對手是沒文化的金人,而王彥卻是飽讀詩書的引經據典信手拈來,用在他身上就有點懸乎了。

    這時吳三桂已經決定,那就只能希望王彥不要過早看破,只要他遁入山中與明軍拉開距離,便大功告成。

    此時清軍在城裡還真找到了十多頭山羊,於是他們又找來幾十面銅鼓,在幾十面銅鼓的正上方,把公羊掉起來,公羊時不時的就會掙扎一下,後蹄蹬在銅鼓上便會發出「咚咚咚」的聲響,若非親眼所見,絕對會誤以為是有人在擊鼓。

    清兵又在靠近城門處,栓著幾十匹劣馬,在這幾十匹劣馬的不遠處,則分別擺放著滿滿一槽乾草,這些劣馬能看到乾草卻又吃不到,便不斷發出悲悽的馬嘶聲,脖子上掛著的鈴鐺也時時作響。  

    清軍在城內的布置,明軍似乎沒有意識到,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對於萬縣城內時不時的就會傳來密集的鑼鼓聲,隱隱還有馬嘶聲,並未注意。

    吳三桂這是照搬照抄,但很快就有手下將領給他提意見,人家齊桓公、畢再遇那是野外遇敵,我們這是在城中,城上空蕩蕩的不行啊,而且大軍一走,什麼「懸羊擊鼓,餓馬提鈴」,估計羊兒、馬兒立刻就被百姓遷回家了。

    這還不是羊兒、馬兒的問題,大軍一撤,城內的士紳肯定立即通知明軍,這夔州的大山里,關寧軍可不是明軍的對手,一旦被明軍纏上,再有善於山林作戰的土兵追擊,全軍覆沒都有可能。

    最好的辦法,就是留下一部人馬斷後,可關寧諸將誰敢接這個活兒?就算吳三桂強令一部斷後,結果怕是和城中的百姓差不多,大軍一走,便直接開城投降。因為他們是靠利益聯繫在一起,而不是忠心。

    城上的難題,吳三桂可以命人扎些草人,勉強撐一下,可城中的問題,要怎麼解決?

    吳三桂皺眉在堂內來回走了幾步,思考了一陣,卻似乎只有一個辦法了。

    這時他看著堂上諸將,吩咐道:「胡國柱,你帶人把城中百姓,集中起來,然後屠了,不要有漏網之魚,也不要弄出太大動靜!」  

    胡國柱聽了,為難起來,吳三桂可是為他出了個難題,不要有漏網之魚,還不能有大動靜,怎麼可能嘛!

    第553章 吳兵出逃

    《孫子兵法軍爭篇》中「圍師必闕」,乃是孫子用兵打仗八條原則之一,其中的「闕」通「缺口」之意,大意就是強調包圍敵人時需要留下缺口,也就是攻城中常用的圍三缺一。

    在圍城戰中,四面合圍敵人,極可能促使敵將下定拼個魚死網破的決心,而如果故意留一個缺口,就可能使敵將在逃跑還是死戰之間搖擺不定,同時也使得敵軍士兵鬥志渙散。更重要的是圍困堅守城堡的敵軍,一旦棄城而逃,便可免去攻城之苦,相比之下,與逃竄之敵作戰的難度顯然要比與死戰之敵作戰要小得多,代價也會少得多。

    稍微有頭腦的將領都能算過這個帳來,所以「圍師必闕」是歷代戰將常用的一個戰法,蒙古人在攻城拔寨之時,便時常採用了「圍師必闕」之計,把守城部隊誘出城外,然後利用騎兵優勢給予殲滅。

    王彥圍萬縣,自然也採取此策,事實上明軍在城東和城北,基本都沒有布置什麼兵力。

    明軍營中,夏國相將吳三桂的計劃和盤托出,「懸羊擊鼓、餓馬提鈴」,趁著明軍答應休戰,連夜從北城溜走,翻身越嶺逃出夔州。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66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