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0頁
午後,隨著死人越來越多,升騰的血氣在揚州城上空,逐漸凝結成了兩個巨大的文字——「殺胡」!
……
1653年,一葉扁舟自巫峽逆流而上。
除了操舟的船夫之外,船內還有父女二人。老頭子鬚髮皆白,年過半百,穿著一身漿白的布衫。而少女年約十三四歲,出落得異常美麗,只是眉心一顆紅痣,讓少女的面容上平添了一絲煞氣。
老人望著江面兀自出神,少女抱著老父的胳膊,指著兩岸的風光問長問短,什麼都很新奇。
「那堪故國回首月明中啊!」老人說了一句話之後,潸然淚下。他口中說的故國,恐怕並非如今依舊苟延殘喘的南明小朝廷。
「父親又傷感了。」少女抱緊父親的胳膊,勸說道,「這天下事各有前定,徒自悲傷也無益處。況且父親奔波數年,對故國已是仁至義盡,還請保護好身體才是。」
「唉~可憐武悼天王顯聖的一番心意……難道這大明,真的不堪救了嗎?」
這舟中的父女,正是「齊魯三英」中的李寧和他的女兒李英瓊。此時距離揚州之戰已經過去七年,七年之間,天下間白雲蒼狗,卻老了英雄的肝膽。
對於發生在1645年的揚州圍城,江湖上是這般傳言的:當日豫親王多鐸率十數萬大軍,兵圍揚州。史督師率揚州軍民奮起抵抗,堅守城池十餘日。最終清妖以大將軍炮轟開揚州東門,遂揚州城落。史督師於亂軍中大呼,「我乃史督師也!」被俘。後豫親王多鐸勸降督師,遭督師痛斥,多鐸一怒殺之。
時豫親王多鐸恨揚州抵抗之烈,欲屠全城。
然督師之血流入汶河,卻喚醒了一位一直沉睡在揚州城下的英魂,武悼天王冉閔!天王一怒屠軍,滿兵伏屍百萬,「殺胡」二字煊赫數十里……
……
這是一個前半段像小說,後半段像神話的記載,卻真真正正的存在於當時江南無數人的筆記、家書之中。
當日顯現在揚州城上的「殺胡」二字,二十里內人人清晰可見!因此稍微有點兒歷史知識的人,便會很容易將之,與頒布了「殺胡令」的冉閔聯繫起來。而且那恨不能將胡虜斬殺一空的念頭,似乎也和冉閔一模一樣……
於是殉國的史可法便與武悼天王冉閔一同,被捧上了神壇——原本只有史可法一人的。要知道武悼天王冉閔被儒家黑了上千年,在那些文人眼裡,冉閔早就已經被他們祖師的祖師的祖師蓋棺論定!想翻案?怎麼可能!
他們真的很想裝聾作啞看不見,順便在「筆削春秋」的時候,將這段打入野史,然後口誅筆伐之。
無奈武悼天王冉閔他老人家雄心不死啊!繼揚州顯聖之後,「殺胡令」又數次出現在嘉定、維揚、海寧一帶,每次都屠殺巨萬的滿狗!這每次必屠胡虜,然後血祭的勁頭,大大的嚇壞了順治和尚。也生生的將滿軍的兵鋒,嚇阻在長江北岸。如今清廷一邊倒的想放棄江南,苟且偷安的南明小朝廷,居然是靠著武悼天王冉閔的餘威才保存了下來……
這個時候,就算是捏著鼻子,這幫文人也不得不承認武悼天王的功績了。當然,他們還是不忘記噁心人一把,將武悼天王顯聖的功勞,分一半到史可法的身上——史督師之死重於泰山!史督師不死,冉閔不出,等等——說的好像冉閔是史可法請來的助拳一般。
於是南明和滿清隔江而治,局勢似乎便這麼安穩下來。
當然,在江南也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民間趣事,叫做「天王募刀」。說的就是誰家的菜刀、柴刀什麼的,只要是帶刃的鐵器落在地上,八成就會消失不見。人人都知道,那是武悼天王冉閔為他的鬼卒在招募兵器呢。富裕人家一笑了之,多半還要焚香祭拜一下,感謝冉閔保江南一地的平安。
而江南一地處處興建的武悼天王廟,更是有人常年奉獻造好的刀劍,絡繹不絕。
而貧苦人家若捨不得菜刀,需用繩子系在刀柄上,尾端掛著房梁,讓菜刀無論如何也落不到地上。這樣的人家,逢年過節禱告一番,也是情理之中。
七年下來,冉閔隱約超過關二爺,竟成了一地的守護之神。便是在江北中原一帶,也有人暗暗祭拜冉閔。清廷屢禁不止,卻不敢真的放手殺戮——主要是清兵不敢出動,而那些投降的漢軍……更不敢!須知,武悼天王冉閔似乎除了憎恨胡人之外,更恨漢奸!他僅有的兩次越過長江出現在北方,起因都是因為漢奸!
1645年6月,漢奸孫之獬為了討滿人歡心,上疏對滿清提出,應下令讓漢人剃髮留辮——這就是滿清的第二次「剃髮令」。就在他跪拜的那一刻,一劍飛入紫禁城太和殿,將他當著滿朝文武和順治和尚的面,凌遲處死!不僅如此,孫之獬在京城的一家老小,他留在山東省淄川老家的數十口家人,全被斬殺一空!
順治幾乎被當場嚇瘋!從此命令御林軍包圍紫禁城,又請了無數和尚駐守皇宮,日夜詠經不斷。一時間,賣國求榮者人人自危、夜不能寐,武悼天王冉閔之名再度響徹大江南北!
在北朝庭內,雖然人人怒斥武悼天王擅殺士人,必遭橫死(難道不是已經死了嗎)!但私下裡,不知道多少人半夜寫了《武悼天王祭文》《致冉閔》之類的文章,燒給冉閔來為自己辯護——什麼五德始終、氣運流轉啦,什麼為家國計迫於無奈啦,什麼臥薪嘗膽、心向大明啦……總之千奇百怪,花樣多多,各個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