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斷箭面無表情。這個女人好厲害,看那樣子,算是吃定自己了。
“絲路利益的保障,取決於中土形勢,而三國鼎立的局面則是我所希望的,所以……”
昭武江南轉身面對斷箭,迷人的笑容讓斷箭感到一陣眩目。
“大陳國的長沙王陳叔堅就在我這裡,你是否願意和他談一談?”
斷箭愣了半天都沒有反應過來。長沙王陳叔堅怎麼到了這裡?大陳國想趁此機會和大周簽訂什麼盟約?過去大陳和大齊一直聯手打大周,現在他們想改弦易轍,和大周聯手打大齊?
=
=
=
=
注釋:
江左衣冠:
西晉末,晉元帝渡江,建都建業(今江蘇南京),中原士族相隨南逃,史稱“衣冠南渡”,故江左門閥望族又稱江左衣冠。
=
正朔的意思:
一年第一天開始的時候。正和朔分別為一年和一月的開始。夏曆以冬至後第二個月為正月,天曆以冬至所在的月份為正月,夜半為朔。從漢武帝時候和太初曆直至今天的夏曆,都用夏正。古時改朝換代,新王朝常重定正朔。
史學家一般所說的“正朔”、“道統”,是指朝代的合法性。
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中,道統具有法的意義和法的地位。具體地說,道統是從文化立場上評判政治是非的大觀念;評判某朝某代是正統還是閏統甚或偽統,亦即某政權、政府是否具有合法性,道統是最後的依據和標尺。道統的是非標準不繫於一朝一代一家一姓一黨一派的政治標準,是超越的、統貫古今的,因此才能成為評判某一具體政權合法性的依據和標尺。也就是說,按儒家的道統觀,一個朝代或政權是否合法,最後必須取得文化上的支持,否則,就是非正統。這個文化上的支持,即道統的支持。歷史上“正朔在東南”(東晉南北朝)、“道統不在遼金而在宋”之論,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
南北朝正朔之爭:
言及南北朝,由於大多史官總是以“本正流清”的南朝為“正朔”,代代相襲。
在傳統修史家眼裡,一部分視江左的宋、齊、梁、陳四國為正朔,如資治通鑑,還有一部分則視南北朝兩邊都是正朔,如南史和北史。
正朔之爭,自西晉永嘉之亂後便開始了。
西晉的士族都是自漢末以來興起的,也有少數是自東漢就繁衍不衰的。永嘉之亂發生後,西晉的士族也分成了兩派。一派以琅邪王氏為代表南渡到江左,一派則以博陵崔氏為代表留在故里。
原來依附於東海王司馬越的士族集團紛紛南渡,聚集在琅邪王司馬睿的身邊,建立了東晉政權。這個政權建立後,在長期與北方的眾多少數民族政權對峙中,依然在名義和形式上保留了正統地位,被北方的廣大晉人奉為正朔,並在名義上作為北方眾多少數民族政權的天子,當時少數民族政權用天王的體制表明作為晉朝的藩國。
南渡的士族中沒有在西晉政壇上可以劃入第一流士族的,他們大都屬於第二流的士族,在南渡前在政治和文化上都缺乏足夠的影響力,遷移相對容易。留在北方的士族大都是根深蒂固、族大勢強,安土重遷,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這些留守北方士族基本上都繼承了東漢以來世家大族的傳統,堅持以儒學為本,輕視玄學,家風嚴謹。同時,他們也與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保持密切的聯繫,在整個南北朝時期在文化和政治上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以至於南朝時的使臣到了北魏的洛陽要感慨禮樂衣冠盡在北方了。這些北方士族子孫相襲,一直到唐代還保持著固有的勢力,有唐一代,崔氏就出了二十餘位宰相。
中國文化一向有重正朔的傳統。所以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在消滅了北方的割據勢力之後都會急不可耐的進行統一南方的戰爭。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北魏與劉宋的瓜步之戰以至隋滅陳之戰,推究其文化原動力都是來源於重正朔。
=
第一卷 鳳鳴朝陽 第一章 驚波一起三山動 第三十九節
斷箭一言不發,望著遠處雲霧繚繞的山峰,陷入沉思。昭武江南站在他身邊,神態安詳,耐心等待著斷箭的回答。山風拂過,沁人心脾的芳馨順著昭武江南飄逸的黑髮,點點滲進斷箭的心中,讓他有一種徜徉花叢的幻覺,緊張焦慮的心情慢慢平靜下來。
那日在樓蘭海,李丹說大陳使團提前到達了,他需要留在海頭城和大陳使節秘密商談,按日程推算,長沙王陳叔堅很難搶在自己前面趕到高昌,而且據自己所知,大周使團的特使是始興王陳叔陵。也就是說,長沙王陳叔堅早就到了大漠,並和昭武江南秘密會面。
始興王陳叔陵是大陳國主第二子,侍中、中軍大將軍;長沙王陳叔堅是大陳國主第四子,翊左將軍、丹陽尹。兩人在江左招聚賓客,各爭權寵,都是權勢傾天之人,而關係卻極其惡劣,據說每逢朝會或典慶之時,兩人為尊卑之位各不相讓,常常分道而行,時有衝突,左右僚屬為了爭道甚至大打出手,致有死傷。大陳國主陳頊(xu)是位慈愛的父親,他非常溺愛兒女,尤其喜歡二子叔陵,而四子叔堅因為母親本為吳郡酒家女婢,出身卑微,所以大陳國主對這位四子也是另眼相看,極其寵愛。手掌也是肉,手心也是肉,都是自己的兒子,陳頊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他們的明爭暗鬥聽之任之,只要不過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