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1982年初為了趕走黎巴嫩南部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直抵貝魯特郊區,占據了黎巴嫩一半的土地,迫使巴解組織游擊隊撤離黎巴嫩。1982年9月,美國海軍陸戰隊、英國、法國和義大利部隊作為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從黎巴嫩舒夫山區撤出。
由此可以看出,以色列可以時時刻刻的威脅著黎巴嫩南部地區,而黎巴嫩最南部的幾個邊境城鎮,也一直在以色列軍隊占領中。
而提起黎巴嫩南部地區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武裝勢力,則可謂是黎巴嫩政府的引狼入室,是造成黎巴嫩內戰的罪魁禍首,和黎巴嫩如此混亂局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自1943年黎巴嫩獨立後的數十年間,在馬龍派和穆斯林溫和派治理下,黎巴嫩成為中東地區最穩定的國家,旅遊、銀行、過境貿易給其帶來高額收入,人民生活水平與石油國家不相上下,首都貝魯特更成為與蘇黎士並稱的國際金融之都和中近東交通、教育、文化中心,號稱“近東巴黎”,黎巴嫩鎊也成為和瑞士法郎、西德馬克一樣堅挺的國際貨幣。
然而從60年代起,由於穆斯林人口出生率猛增,一部分穆斯林極端分子要求修改《國民公約》,增加穆斯林的權力。而1971年後,流亡約旦的巴勒斯坦游擊隊因干涉約旦內政、希望建立“國中之國”而被約旦國王用武力驅逐出境,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前往黎巴嫩。
當時的黎巴嫩基督教政府,出於阿拉伯同胞的情誼,接納了這些武裝人員,然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則再次忘恩負義反客為主,直接介入黎巴嫩內部權力鬥爭,扶植和武裝伊斯蘭勢力,打擊基督教勢力,使得黎巴嫩從此內亂頻生。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黎巴嫩國內特別是南部地區的強勢,直到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迫使巴解組織游擊隊撤離黎巴嫩為止。雖然在1984年2月美國海軍陸戰隊撤離貝魯特後,為牽制敘利亞支持的什葉派阿邁勒民兵和德魯茲民兵,經黎巴嫩政府的默許,巴解武裝從1985年起陸續重返黎巴嫩,但到目前還沒有恢復元氣,實力大不如以前。
第二十七章 黎巴嫩真主黨
黎巴嫩真主黨是黎巴嫩什葉派的政治和軍事組織,成立於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間,創始人是穆薩維。該組織成立初期一直處於秘密狀態,1984年開始使用“真主黨”的名稱,1985年2月16日發表聲明宣告正式成立。
伊朗領土與黎巴嫩並不接壤,伊朗人也不屬於阿拉伯民族,但自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以後黎巴嫩與伊朗關係非同一般。1979年成功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確立了什葉派神職人員在伊朗的統治地位。這對於黎巴嫩什葉派是一種莫大的鼓勵,一些親伊朗的黎巴嫩什葉派激進組織隨後出現,諸如“伊斯蘭聖戰”、“地球被迫害者組織”、“革命正義組織”等。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後,這些組織在伊朗的支持下逐漸聯合起來,在1985年正式以“真主黨”的名稱亮相。真主黨的宗旨正像它在1985年2月16日聲明中所表達的那樣:“黎巴嫩問題的解決辦法是建立一個伊斯蘭共和國,因為這種形式的政治體制能夠確保黎巴嫩所有居民的公正和平等。”
至於真主黨與伊朗之間的關係,上述聲明中也提到:真主黨“聽從來自最高教法學家充滿智慧和正義的領導與指示,它體現在阿亞圖拉•;霍梅尼這位穆斯林革命的點燃者和穆斯林復興的引路人身上”。可見真主黨毫不諱言它服從伊朗革命領袖霍梅尼的命令。霍梅尼的宗教思想和政治理念對真主黨影響極大,真主黨的宣傳材料充滿了霍梅尼的語言。
熱衷於伊斯蘭革命輸出的霍梅尼對真主黨十分重視,據說向真主黨派去了1000至1500名伊朗革命衛隊成員,幫助真主黨培養骨幹力量和培訓戰鬥技能。伊朗還向真主黨提供武器裝備以及大筆活動經費。許多人認為,正是在伊朗的鼎力扶植下,真主黨從黎巴嫩眾多派別中迅速脫穎而出,成為黎巴嫩國內令人生畏的一支後起力量。
其實嚴格說起來,黎巴嫩這些勢力之間的分布狀況不是嚴格分明的,而是比較混雜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如犬齒般交雜著,只是在某個地區某個勢力占據強勢而已。
但不管怎樣,越混亂越複雜的局面狀況,對李韋德來說是越有利。
針對這麼多的勢力和武裝組織,李韋德在掌握了基本信息後,也進行了分析選擇。
首先什葉派阿邁勒民兵和德魯茲民兵,李韋德是不會選擇的,因為他們背後有敘利亞,以及更深的蘇聯,他們並不缺軍火支援。其次長槍黨也不是好的選擇,因為他們背後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並且還有軍艦的強力支持。遜尼派武裝不用考慮,一個自是自衛的溫和派武裝,實在不對軍火商的胃口。
那麼剩下的目標,就只能是重返黎巴嫩南部地區急需恢復元氣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武裝力量,以及需要壯大自己實力的真主黨武裝游擊隊了。這些也正是李韋德所選擇的目標。
臨近中午,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市南郊的什葉派穆斯林居民區,某處看似非常普通的居房內,正有面對面的兩人用阿拉伯語聊著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