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8頁

    前面提到的、與赤星同屬第六師團的高城守一,也於—個四日為補給糧草去下關糧倉。當時,他曾在下關江面上和岸邊目擊了當時的慘狀,說是“非筆墨和言詞所能形容”、“遠遠超出了自己的理解程度”(前引《揚子江在哭泣》,第九十五頁)。

    十二日,在渡江時已有很多人死亡。那時,下關還未受到日本軍的攻擊。直到十五日還留在南京的《紐約時報》 記者蒂爾曼·德丁(F. Tillman Durdin,一譯都亭——譯者)就十二日那天情況記載說:“數千名中國兵好容易走到下關,他們無疑想從江邊馬路旁用帆船渡過揚子江, 但大多數人驚恐萬狀, 溺死於江中。”(洞宮雄編:日中戰爭史資料8《南京事件》2,第二九一頁)

    第六師團的“戰鬥行動”

    前面提到的南京的汪良,曾就城東中山門外紫金山山麓和城南中華門外雨花台的屠殺行為這樣說:“此外,包圍城牆的部隊在紫金山山麓活埋了兩千人,在雨花台殺害了兩萬人”(山岡繁:《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爭受害地區》,第九至十頁)。所謂日本軍在雨花台殺害了兩萬人,也許,毋寧應該看作是戰死的。在遠東國際軍事審判時,檢察方面提出的《南京地方法院檢察處敵人罪行調查報告》(檢證一七○六),就這件事記述如下:“在南京即將陷落時,我方在雨花合地區的軍民兩、三萬人,在撤退時遭到了敵軍掃射,哀聲遍野,屍山高築,血流過脛,一片慘狀。”(《遠速》,五十八號,載前引書1,第一四三頁)  

    攻擊雨花台的是第六師團和第一一四師團的左翼部隊。另一方面,第六師團步兵第四十五聯隊繞道南京城西側,掃蕩了揚子江地區。該師團長谷壽夫中將在其舊著《機密日俄戰史》出版後所發表的《軍情報告》(昭和十三年一月二十七日)中,就當時的“軍事行動”這樣說:“到處可遇到從南邊逃出來的萬餘敵人,我們予以重創,江岸全為屍體所覆蓋。”對此軍事行動,在參謀本部所編《支那事變陸戰史概要》中說:“十日,第六師團命部分聯隊從揚子江岸出發,向前進軍,同退卻的敵縱隊相遇,予以擊潰,十四日到達下關(南京北側的碼頭)”(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 《支那事變陸軍作戰》1,第四二九頁)。這裡所說的“從南邊逃出來的萬餘敵人”和“退卻的敵縱隊”中,無疑混雜了一般市民,他們是從南京城西側諸城門和城北的挹江門外下關方面逃出來的。中國兵,既有扯起了白旗的,也有一起朝揚子江岸邊潰逃的,但他們連帶一般市民,都在機槍掃射下葬送了生命。日本軍方面認為這種軍事行動是正當的戰鬥行為,但中國方面,認為它同在雨花台掃射一樣,是集體屠殺。

    汪良曾就這些地帶的市民被大量屠殺的問題,又向中國歸來者聯絡會的山岡繁告訴了兩件事。一件事是發生在下關上游的上新河地區的慘劇。他說:  

    這裡集中了約一萬五千個人,他們準備渡江,逃往揚子江上游。渡江

    後,船未曾再度返回。日本軍包圍了失去避難場所的難民,從三方面一齊

    進行射擊,並用汽油點火進行燒殺。許多人無法逃跑,只得跳入江中,被

    江水吞沒(前引《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爭受害地區》,第十五頁)。

    另一件事發生在附近江東河的木橋上。據說:

    逃得暈頭轉向的難民,為了過橋,互相擠在這座橋上,致使木橋倒坍,

    橋上的人全都落入河中。後面的難民源源不斷地向前湧來,也一個個落水,

    頃刻之間,河裡儘是人。日本軍追到這裡,一齊用機槍掃射,擊斃了三千

    人左右。這些人幾乎都是從城內逃出來的南京市民(前引書,第十四頁)。

    城內掃蕩的慘狀

    正如大家通過前面的敘述所了解的那樣,在進攻南京的最後階段,日本軍在城外的“戰鬥行動”,帶有極端的殘酷性。不久,中國兵放棄了對城門的守衛,從城牆上消失了。此後,沖入城內的日本軍在掃蕩戰中更為殘酷。那才是堅決實施了名副其實的屠殺。“掃蕩”是“軍事行動”,目的在於殲滅喪失鬥志的殘兵敗卒。在城內,士兵與難民毫無區別。這種殘酷而悽慘的“軍事行動”,據說一直持續到十四日早晨。關於日本軍開進南京城時的軍事行動,汪良向中國歸來者聯絡會的訪華代表團這樣說:  

    十二月十三日,……攻入城內的一部分日本軍,立即占領國民黨機關

    和銀行,其他部隊衝進了中山路(即南北向橫貫於南京城中心的從中山南

    路到中山北路的一段馬路,約有五公里長)和中央路(通過中央門三公里

    的一條馬路)。當時,在城內馬路上,擠滿了難民以及國民黨退下來的士

    兵和傷病員。那是因為,家家都把門關得緊緊的,擁進來的難民沒有安身

    之處,只得呆在馬路上。日本軍不分青紅皂白地向這些人群開槍,這兩條

    馬路變成了血的馬路。在這兩條馬路上,數萬人被殺……尤其是十二月十

    四日早晨,坦克部隊、炮兵部隊侵入城內,衝進了這兩條馬路。十三日和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