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宋襄公微笑著對晉國公子重耳說:“公子行仁義,追隨者無數,狄國、齊國均予以厚待。寡人也行仁義,可屢遭挫折,請問這是什麼原因呢?”晉重耳說:“君行仁義,美名遠揚,世人皆知,這是最大的收益。”宋襄公見晉重耳沒有回答原因,便用眼瞧趙衰。趙衰見宋襄公是真心求解,便說道:“我家公子行仁義,沒有太多欲望,且善忍,故能平安。其實,我家公子坎坷之事也不算少。君主您行仁義,遭遇挫折,只是因遇到了卑鄙強人。這好比清水遇到混水,清水總受其辱。其實,世人時時需要清水,而抵制混水。也就是說,仁義總能戰勝一切的。我聽說有良知的各國諸侯紛紛敬佩君主您,心裡把君當作霸主看待,這就是我家公子所說的,君的最大收益。”聽完趙衰此說,宋襄公長期壓抑在心頭的陰靄情緒此刻蕩然無存。他高興地問:“既然仁義可稱可贊,那怎樣才能使仁義處處吃得開呢?”趙衰答道:“仁義有缺陷,智慧可彌補。如果藉助智慧,仁義會大放光彩。”宋襄公若有所思。
狐偃私下裡和宋國司馬子固商量公子晉重耳回國的事情,子固說:“公子重耳如果怕風塵勞苦,雖然我們國家小,但也可以在此休養。如果有鴻鵠之志,我國新遭兵敗,是沒有能力幫助的。只有去別的大國,才能成功。”狐偃說:“您的話真是肺腑之言!”當天就告訴晉重耳,整裝起程。宋襄公聽說晉重耳要走,便一再挽留,實在留不住,便贈送許多錢糧服飾,派子固依依送別。
自從晉重耳走了以後,宋襄公的箭傷一天比一天嚴重。臨終前,他對世子子王臣說:“寡人不聽目夷的話,所以到了這種地步。你即位以後,應當把國家大事託付給他。楚國,是我們最大的仇敵,世世代代不要與他們往來。晉公子重耳仁厚,身邊謀士其智非凡,如能回國,一定會成為國君。他即位後,一定能匡合諸侯成為天下新的霸主。我們的子孫應該與晉國友善,以保宋國平安。”子王臣一再磕頭,接受父君的遺命。
堅信他的精神將永世長存
宋襄公去逝後,世子子王臣即宋君位,這就是宋成公。宋成公依照宋襄公的遺願,將他葬在與衛國一水之隔的襄陵附近,後人將這個地方稱望母台。一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霸主,面向著白髮送黑髮的母親永遠長眠。或許有世人會在他的墓前發出放肆地嘲笑,但也有人堅信他的精神將永世長存。
再說公子晉重耳離開宋國後,一路行進,眼看就快要到鄭國都城新鄭了。此時,有人將他們消息報告給鄭文公。
鄭文公遭受楚成王侮辱後,內心封閉,不願與外人交往,聞報後便與群臣議道:“晉公子重耳背叛父君出逃,列國都不接納,差點餓死路邊。這種不肖之人,不要以禮相待。”上卿叔詹諫道:“晉公子重耳有三助,是上天保佑的人,不能怠慢他。”鄭文公問:“是哪三助?”叔詹答道:“同姓的人結婚,他們的後代不會繁茂。重耳是狐家女所生,狐與晉都是姬姓,他們原本同一家族。這重耳生下後,素有賢德之名,週遊各國又平安度過,這是一助。自從重耳出逃以後,晉國一直不平靜,這不是上天有意等待治國的賢人嗎?這是二助。趙衰、狐偃等人都是當世的英傑,重耳得到他們輔佐,這是三助。有這三助,君上應該以禮相待。君上您也是姬姓,禮敬同姓,體恤困苦,尊重賢才,順應天命,這四種都是好事、應該做的事呀!”鄭文公說:“重耳都快老了,還能有什麼作為?”這叔詹也老了,但自覺自己精力旺盛。他心裡不滿鄭文公的見解,嘴上不便直說,便只硬硬地答道:“君上如果不能以禮相待,那麼就請殺了他們,不要留下仇人,以免後患無窮!”鄭文公笑著說:“您的兩個主意偏差太大了!既讓寡人以禮相待,又讓寡人殺掉他們。以禮相待因為什麼恩情?殺掉他們又因為什麼仇恨?”便不聽叔詹的意見,傳令城門關吏關緊城門,不讓他們進城。無奈,晉重耳一行只好繞道到楚國去。
卻說晉國世子晉圉,此時作為人質,長時間留在秦國。晉圉的母親是梁人。梁國朝廷昏庸無道,不體恤民情,大肆修築樓閣,開鑿池湖,百姓怨恨不已,紛紛逃難到秦國,以躲避繁重的賦役。秦穆公乘梁國民心不穩,派上卿百里奚帶兵襲擊梁國,把它滅掉。晉國世子晉圉聽說梁國被滅,嘆息道:“秦國滅我母國,是輕視我呀!”便產生了怨恨秦國的情緒。
花開花落,歲月無情。卻說被秦國打敗而俘虜的晉惠公回國後患病,病情一年比一年加重,公元前637年,已不能理政,便命親信內侍赴秦,告知正在秦國為質的世子晉圉。晉圉聞聽,十分焦慮,擔心晉惠公突死後,君位被奪,便不帶妻室,偷偷溜回晉國。晉惠公去逝後,晉圉順利繼位,是為晉懷公。
加上狐突高齡,他被世人神化
晉懷公之才,不及其父,更恐公子晉重耳回歸,乃問計於大夫郄芮、呂省等人。郄芮說:“重耳若能得國,必依賴於狐偃、趙衰之輩。今狐偃、趙衰之族皆在國內,可迫使他們放棄重耳。”晉懷公問:“為何不早行此計呢?”呂省答道:“原因有二,一是狐偃之父狐突為晉國老臣、功臣,且是先君晉惠公外祖父,趙衰等人家族也對晉國有功;二是重耳在外,沒有採取實際反對晉國行為,故這些人的家族在晉國一直平安。”晉懷公想,呂省說的原因之一,對自己來說無所謂;原因之二並不一定站得住腳,重耳今日不回歸,明日也可能回歸。於是晉懷公依郄芮所言,迫使狐氏、趙氏、魏氏等族人招狐偃、趙衰、魏犨等人回國,若不回來,則誅其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