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60頁

    目睹伯嚭下場和越王勾踐回攏珍寶貪心,范蠡不禁心寒。

    范蠡為人機智,鬼神莫測

    范蠡思前想後,決定遠離災禍,於是向越王勾踐道別:“君受辱,臣當死。從前大王在會稽受辱,臣所以不死,就是為了助大王報仇雪恥。現在吳國已亡,大王倘若肯寬恕臣在會稽的不死之罪,臣願辭官離朝,老死江湖。”越王勾踐心中感傷,淚流滿面說道:“寡人全憑你等盡力相助,才有今日成功。正想報答你的忠心,你怎麼卻要離寡人而去?你若肯留下,寡人願與你共享富貴。若執意要走,寡人定將你的妻兒一併處死。”范蠡答道:“大王可以殺臣,臣的妻兒又有何罪?他們是生是死,全由大王一人掌握,臣也顧不上許多了。”當夜,范蠡便乘小舟渡江而去,進入太湖之中。

    第二日,越王勾踐派人去召范蠡,范蠡早已出走。越王勾踐臉上變色,向文種問道:“范蠡還可以追回來嗎?”文種答道:“范蠡為人機智,鬼神莫測,恐怕追不上了。”

    文種剛離開越王勾踐,就有人將一封信簡送給他。文種打開一看,發現是范蠡的親筆信,信上寫道:“你不記得吳王夫差的話了嗎?‘狡兔死而良犬烹。’越王勾踐為人,長頸鳥喙,能忍辱發奮,但又天性忌妒多疑,可與他共患難,不可與他共安樂。你現在如不速速逃去,它日必遭殺身之禍。”文種看完信,便嘆道:“范蠡也太多慮了。”幾日後,越王勾踐率軍返越,西施隨越王勾踐同行。越王夫人暗中讓人把西施帶出,用大石綁在她身上,沉入江中。越王夫人解釋道:“這是亡國之物,留著她幹什麼?”  

    越王勾踐顧念范蠡的滅吳大功,撫恤其妻兒,將百里土地封給他們母子,又讓良工巧匠依照范蠡的形象面貌,鑄成一座銅像,放在大殿座旁,如同范蠡仍舊在身邊一樣。范蠡從太湖入海,有一日忽派人把其妻兒從越國帶出。夫妻父子一同來到齊國,後又到陶山隱居,以飼養六畜為生,獲利不菲,自號陶朱公。

    越王勾踐滅吳成功,不僅不封賞有功之臣,而且與老臣們日漸疏遠。此時,諸稽郢已亡;內史計倪假裝瘋癲,辭去官職;泄庸、苦成、皓進、皋如等人也都紛紛告老還鄉;文種心念范蠡的臨行之言,假託有病在身,不再上朝。

    越王勾踐成為第七個諸侯霸主

    越王勾踐左右內侍有人忌恨文種,便向越王勾踐進讒言:“文種自認為功高蓋世,所以深切希望得到厚厚封賞。因遲遲得不到,所以對大王您心中不滿,於是假病不朝。”越王勾踐了解文種才幹,覺得吳國既滅,他對自己已經無用,更怕他有朝一日謀反作亂,無人能制,因而心中想把他除掉,只是苦於找不到藉口。

    這時,魯哀公與季、孟、叔等“三桓”矛盾日深,魯哀公想借越兵除掉“三桓”,便借拜會越王勾踐為名,親自來到越國求援。越王勾踐心中顧忌文種,不肯發兵。魯哀公更加憂鬱,病死在越國,魯國魯悼公繼位。  

    越王勾踐對文种放心不下,某日突襲到其家中探病。文種裝出重病纏身之樣,起身迎接越王勾踐。越王勾踐發覺文種破綻,從而相信內侍讒言,於是隨手解下寶劍,放在座上,對文種說道:“常言說,志士仁人不怕身死,只恐抱負不得施展。你自翊有七項謀略,寡人僅僅用了其中幾項,就將吳國滅掉。剩下的幾項,還能幹什麼呢?”文種答道:“臣也不知道還能幹什麼。”越王勾踐說:“請您用這剩下的幾項才幹,替寡人到地下去見見吳國前人吧!”越王勾踐說完,登車回宮,寶劍留下。

    文種將越王勾踐留在座上的寶劍拿起,見上面刻有“屬鏤”二字,便知它是當年吳王夫差賜給伍子胥自殺用的那劍。文種見此,撫劍仰天痛哭道:“我不聽范蠡的話,今日終被越王勾踐所殺,我真是愚蠢啊!”接著大笑道:“伍子胥是何等忠賢!我能和他死於同一把劍,還有什麼可遺憾的?”說完舉劍自刎而死。

    越王勾踐聽說文種已死,心中暗喜,命人將他葬在臥龍山上,後人便改稱臥龍山為種山。文種入葬一年後,海水大漲,穿過山崗,文種墓突然崩裂。有人說文種復活,隨浪而去。每逢錢塘江大潮,人們就說,前面浪頭是伍子胥,後面浪頭就是文種。  

    越王勾踐也學吳王夫差,率軍北渡長江、准河,與齊、晉、宋、魯四國諸侯在舒州會盟,並派人前去向周天子進貢。這時周敬王已去逝,周元王繼位。周元王派人封賞越王勾踐,命他為東方諸侯盟主,越王勾踐接受周天子之命,各國諸侯紛紛派使節前來祝賀。楚國剛攻滅陳國,害怕越國軍威,也主動派人來與越國修好。越王勾踐割淮西部分土地給楚國,割泗水以東土地給魯國,割淮北部分土地給宋國,天下諸侯紛紛歸附。越王勾踐成為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夫差之後的第七個諸侯霸主。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話說各諸侯國中,有見識的公、卿、士及其子弟,都學《周易》。《周易》中提到的這個“窮”實指事物發展到極端,滯礙不通時,就會發生變革,使事物獲得新的發展餘地。吳國崛起、衰落如此,越國失敗、勝利也是如此。《周易》上又說:“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所謂“變則通”並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往來不窮”地變,世界由此而恆久。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6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