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頁
我有子弟,全靠子產諄諄教育;
我有田地,全靠子產鼓勵種植。
如果子產去世,還有哪個可以接替?
子產既不畏懼改革困難,也不因改革勝利而驕傲。他對鄭國商業依舊堅決維護。晉國中軍將韓起托他低價購買鄭國商人的一隻玉環,但子產嚴格遵守鄭國以前與商人訂下的約定,拒絕了韓起請求。寧可得罪強大晉國的當權者,也不讓本國商人利益受損害。當年晉國送給子產的銅甗、玉磬,也早被子產賣掉,所得用作鄭國國庫開支。鄭國實現了長治久安,與四鄰和睦相處,並讓鄭國民眾安居樂業。
公元前522年,鄭國上卿子產病危,囑託家人,他生不占民財,死不占民地,死後埋葬到陘山之頂。子產病逝後,家人謹遵遺囑,挖坑壘石埋葬。子產死訊傳開,鄭國青壯年號啕大哭,老人也都哭得像孩子一般。
在鄭國千里之外,一個身高九尺、博學好禮、剛過而立之年的男子同樣大哭道:“他的仁愛,是古代先賢的遺風啊!”這個人就是孔子,其祖先是殷商後裔,宋國孔父嘉是孔子六世祖,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孔叔梁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孔叔梁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征在生下孔子。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孔子三歲的時候,孔叔梁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十五歲時,孔子志於學。二十歲時,孔子在魯國做個管理倉庫的小吏,第二年成為管理畜牧的小吏。孔子三十歲時,知識淵博的名聲大起來,有些人想學做官的本領,便想拜他為老師,於是孔子就開辦了一所學校。
在魯國一棵碩大的銀杏樹下,孔子坐在石凳上。他面前,是一張石桌,桌上擺放著一捆竹簡。
“夫子收門徒了!只要交上一串臘肉,就可以讓你成為有學識的人……”一位黑衣小伙雙手放在嘴邊成喇叭狀高喊。
孔子收徒
“夫子,我拜您為師,”一個十六歲左右的青年朗聲應道。這少年名叫曾參,穿著乾淨利索,雙眼炯炯有神。“拜師是要磕頭的。”黑衣小伙提醒道。這少年突然意識到此事,馬上磕了三個響頭。孔子將青年扶起,師生關係算是確定了。這曾參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遵照母命,以禮接待客人。
這時,一個頭上帶著雄雞羽毛帽子,腰間繫著野豬利牙的膀大腰圓的大漢走來。他對孔子說:“辦學有什麼用?我就瞧不起你這文縐縐的樣子。”孔子問:“你叫什麼?”這人答:“我叫子路。”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麼喜好?”子路答道:“我喜歡長劍。”孔子說:“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就會趕上許多人,成為賢者。”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說來,又何必要學習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並把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子路態度馬上有了轉變,起身後問孔子:“夫子,您教什麼?”孔子答:“辟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科。”子路又問:“我專學政事,可以嗎?”孔子說:“當然可以。”於是,子路也成為孔子門徒。
孔子對曾參、子路等門徒講:“我們今天就探討禮的問題。如今,禮崩樂壞已經二百多年了,我輩當以恢復周禮為己任,只有克己復禮,才能求得國泰民安。”此時,有人說齊景公與晏嬰來到魯國訪問了。孔子說:“晏嬰是個大賢人,我們應該去學學他的風範。”便領曾參、子路前去。
等到晏嬰拜見魯昭公的禮儀結束後,曾參問孔子:“怎麼說晏嬰熟悉禮儀呢?古禮稱:‘登階不歷,堂上不趨,授玉不跪。’今天晏嬰所為,卻都與此相反,怎麼能說晏嬰他熟悉禮儀呢?”孔子說:“你提的問題很尖銳,我馬上要見晏嬰,我當面拿這個問題問他。”晏嬰辦完了公事後,退而會見孔子。
席間,孔子向晏嬰問道:“古禮規定,登階之時依次而行,不可越級而上;朝堂之上,不可以急趨而行;接受玉璋時,不需下跪。而夫子您所為皆與此相反,如此合禮嗎?”晏嬰聽了回答道:“我聽說,在兩楹之間,國君與臣子各有固定的位置,君行一步,臣行兩步。因為魯君迅速登上,我惟恐時間來不及,才越級而登,在朝堂上急趨而行,以便能立即就位。再以國君授玉姿勢過低,不得已,晏嬰才跪下來,如此方能承接。況且,我聽說,為人做事,只要能謹守大節,就不要拘泥於小節!”孔子十分感嘆。
受了這番刺激後,更加刻苦用功
回來後,孔子對自己的弟子們說:“禮,貴在因時制宜,像這樣不合常法的禮儀,惟有晏嬰才能行而有節啊!”此時子路想到晏嬰一件往事,便說給孔子:“晏嬰有年冬天經過一條河,發現百姓在冰冷刺骨的河水裡赤腳涉水過河,於是用自己的車將待過河的百姓一一載過了河。百姓對晏嬰這種愛民如子的親民行為感激涕零,並口口相傳大為讚賞。第二年,晏嬰又經過那條河,過河的情景一如一年前,晏嬰的作為和百姓的反應也一如從前。同一個地點,同一個行為,不同的時間,晏嬰卻獲得了倍增的擁護和愛戴。”孔子聽後並沒有一味稱讚晏嬰,而是對子路和曾參說:“晏嬰第一次行為是可貴的,但第二次就是沽名釣譽、愚弄百姓了。作為齊國相國,晏嬰應該在那條河上修一座橋,讓百姓平安通過,不讓百姓記得是誰的恩德。如果你說的屬實,那麼晏嬰這種重複善舉就是婦人之仁,對百姓生活無補,只是為晏嬰自己博名。”子路心直口快:“夫子,您可真是見識犀利。”孔子搖搖頭說:“在聖人、仁人面前,我只是個學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對子路說:“周之藏室史老子,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欲去周求教,你願同去嗎?”子路欣然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