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
這時有探子報進晉營,晉文公勃然大怒,狐偃上前說:“秦軍雖已撤去,但肯定相去不遠,臣請求率一軍追擊他們。秦軍有歸心,必定沒有鬥志,我們可一戰取勝。如果打敗秦兵,鄭國必然聞風喪膽,不攻自破。”晉文公想了想,說道:“不行呀。寡人過去靠了秦國的力量,才得以歸國。如果不是秦君幫助,寡人哪能到今天這步天地?像楚國成得臣那樣無禮,寡人還退避三舍,以表報恩之心,何況是秦國了。”
鄭文公見晉軍不退,心裡依舊焦急萬分。上卿叔詹說:“臣想,晉君已有回國之意了,因為秦軍幫助鄭國守城,與鄭開戰,就是與秦開戰。”叔詹自告奮勇,前往晉營講和。
晉文公知道當年鄭國上卿叔詹曾勸鄭文公殺掉他,加上此時心情不好,便對叔詹頓生殺意。晉文公命人架起大鼎,要活烹了他。叔詹面無懼色,他手扶大鼎,從容高呼道:“我叔詹料事能中,智也;盡心為國,忠也;臨死不懼,勇也;殺身贖國,仁也。像我這樣的大臣卻要被烹,從今後,為臣者不要再學叔詹!”說完,叔詹神色坦然地就要往大鼎里跳。聞聽此言,晉文公立即敬佩起叔詹的忠心和大無畏來,當即命人攔住叔詹。
晉文公設宴款待鄭國上卿叔詹,晉文公說:“公子姬蘭有禮且有義,如果為鄭君,則晉、鄭一定會友好相處。”叔詹說:“公子姬蘭是我君上惟一兒子,早晚必承大業。我這就回去勸諫我的君上,請他召回姬蘭,立為世子。讓鄭、晉永遠友好下去。”叔詹回到鄭國都城新鄭,晉文公也就撤兵走了。
撤兵路上,接近洛陽時,晉文公突然想起衛成公還在周天子直轄下的大牢。溫邑會盟時,晉文公本想將衛成公處死,但魯僖公這麼一建議,便將他送至洛陽。周襄王覺得衛成公罪不至死,便一直拖延不辦。這時,晉文公覺得自己盟主光環被這件事遮暗了,同時伐鄭不得勝的怨恨也轉到了衛成公身上。晉文公便派醫衍去秘密毒死衛成公。
寧俞一直在衛成公身邊,見到晉國秘密使節醫衍,便認定其來者不善,於是好酒好菜伺候。醫衍見寧俞誠懇,便說出了自己以毒酒害死衛成公的使命。寧俞機靈說道:“最近聽說曹君獲釋,是因神算子卜偃的一句話。如果你以少量的毒酒給我家主人,而假言鬼神的事情,晉君一定不會怪罪你。我們主人也會有一點兒薄禮給你。”醫衍會意。當醉醺醺的醫衍臨走時,寧俞送給他一匣寶玉。
真正原因,醫衍與寧俞清楚
第二天,晉國秘密使節醫衍端著一小瓦罐酒強迫衛成公喝下。才灌下兩口,醫衍突然大叫一聲,栽倒地上,不省人事,瓦罐也碎落在地上,藥酒灑了一地。寧俞故意大驚小怪,叫左右扶起醫衍。半晌,醫衍才甦醒過來,問他什麼緣故,醫衍說:“剛才灌酒時,忽見一神人,自天上下來,直入屋中,對我說:‘奉了叔虞的命令,來救衛君。’然後用重錘打落酒罐,叫我喪魂落魄!”這“叔虞”就是晉國始祖。圍過來的人皆感驚奇,其實真正原因,醫衍與寧俞清楚。
衛成公雖然喝了兩口毒酒,但又稀又少,因此中毒不深,稍微有點兒不適,很快就痊癒了。
醫衍回到晉國,將這事回報給晉文公。晉文公信以為真,也就不治醫衍之罪。
此事很快傳到了魯國,大夫臧文仲對魯僖公奏道:“衛君大概沒有罪了。刑不過五種,大刑是用甲兵討伐,其次是用斧鉞殺戮,中刑是用刀鋸斷肢,再次是用鑽笮毀容,最輕的是鞭打,沒有用毒酒暗害這一種。用甲兵、斧鉞殺死的在野外執行,用刀鋸處死的在菜市、朝堂執行,五種刑法三個場所,這些都沒有隱蔽執行的。現在晉人毒死衛君不成功,也沒有降罪於執行人,是想避去暗害的嫌疑。倘若有諸侯出面替衛君求情,衛君一定會得到赦免。臣聽說地位相同的人互相體恤,所以能夠關係親近。諸侯有了患難,其他諸侯去體恤他,這樣才能教育百姓互相幫助。魯、衛昔日友好,君上何不替衛君求情,以在諸侯間顯示愛心,並且以此感動晉君呢?晉君剛剛成為諸侯盟主,讓他認為我們魯國有禮有義,難道不好嗎?”魯僖公很高興,用二十對玉璧分別送給周襄王和晉文公,並遣使說情,於是衛成公得以回國。
衛成公遭此大難,便請人占卜。卜師說遷都帝丘,可以立國三百年,於是衛成公便將國都由朝歌遷到帝丘,改名濮陽。後來濮陽果然成了衛國的福地,在眾多諸侯國紛紛被滅國時,衛國卻奇蹟般地躲過一次次災難。
且說晉文公見魯國對盟主熱情,便也以熱情回報。此後晉國遣使到魯國訪問,規格要比其它諸侯國高出一等。
衛成公聽說魯國大夫臧文仲有功於己,便派人送禮給他。臧文仲推辭說:“我是外國臣子,不敢與衛君交往。”臧文仲之賢傳遍各國。
用信用來救饑荒
這年,晉國鬧饑荒,晉文公對神算子卜偃說:“開始的時候,寡人以為治理國家很容易,現在才知道是很困難的。”卜偃答道:“君上您以為容易,那麼困難就要來了;君上您以為艱難,那麼容易也就快來了。”晉文公問卜偃說:“用什麼來救饑荒?”卜偃答道:“用信用,不能像與我們一起圍攻鄭國的秦軍那樣,不打招呼,違背約定。”晉文公問:“怎樣才能守信用?”卜偃答道:“國君之心要講信用,尊卑名分上要講信用,實施政令要講信用,安排民事要講信用。”晉文公說:“講了信用又會怎樣?”答道:“國君之心講信用,那善惡就不會混淆;尊卑名分上講信用,那上下就不會侵犯;實施政令講信用,那就不會誤時廢功;安排民事講信用,那百姓從業就各得其所。這樣一來,百姓了解國君的心,即使貧困也不害怕;富裕之家拿出多餘財物用來賑濟,如同自己左手送給右手。如此的話,又怎會窮困匱乏呢?”晉文公大徹大悟,即命用信用治國、救災,果然饑荒順利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