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頁
突擊營加入新四軍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何繼春的耳朵里,他給羅毅發了一個電報,表達了希望未來繼續合作的意思。羅毅則回了一個電報,表示在茅山時候約定的原則不會改變。何繼春告訴羅毅,委員長對他十分關心,專門交代過要對突擊營特別照顧,並且表示不管什麼時候,如果羅毅願意改換門庭,**的大門都是對他敞開的。當然,這些話也不是委員長的原話,只是他身邊的人揣測上意所推斷出來的。
第二卷 浴血金陵 179 裝備研發
179 裝備研發
1938年3月,日軍發起打通津浦路的戰役,**在李宗仁將軍指揮下,取得台兒莊大捷,嚴重挫敗了日軍速勝的企圖。日軍隨即集中8個師團的兵力,再攻徐州,尋求與**進行會戰。**避敵鋒芒,由津浦路向西南方向退卻,日軍開始逐步西進,戰火燃向合肥、安慶等地,武漢會戰迫在眉睫。
羅毅、許良清等對突擊營進行了整編,重新補充各連隊的人員,完善建制。突擊營威名在外,招兵更加容易,王大成和樂家林像挑女婿一樣對報名參軍的人員進行選拔,突擊營的人數迅速恢復到1500人以上,每個連隊的人數達到近300人。這其中還不包括朱山鎮和竹園鎮的地方守備部隊,這些守備部隊的戰鬥力雖然不及突擊營的正規部隊,但與一般的**雜牌部隊相比,還是勝出不少的。
結合在南京保衛戰中獲得的經驗,許良清制訂了新的訓練大綱,針對日軍的作戰特點對部隊進行了針對性訓練。南京一戰,突擊營既有經驗,也有教訓,這些知識都需要加以整理和傳承,形成一支部隊的作戰傳統。打過仗的部隊和沒打過仗的部隊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此,現在突擊營雖然不敢說是身經百戰,但好歹也不再是初出茅廬了。
羅毅一門心思地專注於解決突擊營的裝備問題,趁著日軍還沒有封鎖中國南部沿海的港口,羅毅花費了一大筆錢,通過軍火販子史密斯從美國又進口了一大批武器裝備,各種彈藥儲備充足,能夠支撐起很長一段時間的消耗。
在所有的進口貨物中,數量最大的當數十噸炸藥。在羅毅開出採購清單時,史密斯嚇了一大跳,要知道,一枚手雷里的裝藥也就是五六十克的樣子,十噸炸藥能夠製造20萬枚手雷。
吃驚歸吃驚,十噸炸藥還是如期地運到了朱山鎮。羅毅來到朱山鎮軍工廠,把廠長林祥信和總工程師李文儀找來,給他們拍出一疊需求單,說:“你們按這個單子,把這些裝備研製出來,大量生產,我要讓鬼子嘗嘗我的厲害。”
李文儀拿著單子逐項看著:“手雷,火箭彈,爆破筒,飛雷筒……這個飛雷筒是個啥玩藝?”
羅毅呵呵一笑:“所有裝備的詳細說明,都附在後面呢。這種飛雷筒,我過去聽人說起過,是用大汽油桶作為炮筒,裡面裝上發射藥,引發之後,能夠把十五公斤重的炸藥包投出500米遠。具體怎麼實現,我就不知道了。”
“十五公斤?”李文儀直咂舌,“真有這麼多炸藥,方圓幾十米就沒有活物了。”
“正是如此。”
“這個我得研究一下,萬一發射不出去,在自己這邊炸了,可就慘了。這個在工藝上……有點麻煩。”李文儀撓著頭說。
羅毅道:“李總,你可千萬別把問題想複雜了,據我所知,發明這東西的,好像就是一個鄉下的鐵匠,人家可沒有你這麼高的文憑。”
“你能把這個鐵匠請來嗎?我要向他好好請教一下。”李文儀由衷地說。
“這個……有點難度……”這回輪到羅毅尷尬了,在歷史上,這種武器發明於1947年,是缺乏重炮的解放軍被逼無奈想出來的辦法,羅毅不過是剽竊了後人的創意而已。飛雷筒的發明者雖不是什麼鐵匠,但好像學歷也的確不高。
“我再看看你的單子,防步兵地雷,防戰車地雷,防工兵地雷,延時地雷,定時地雷,閃雷,跳雷……你這個研究任務也太重了吧?”李文儀吸了一口涼氣,“有些技術我倒也知道,不過自己製造,還是需要進行反覆試驗,確定生產工藝。有些技術我還是第一次聽說,我都不知道如何下手呢。”
羅毅說:“李總,現在是戰爭時期,時間不等人啊。”
“那也不行啊,科學工作還是有自己的規律的,不進行多次實驗,一種武器是不能定型的。羅營長,能不能上哪找一些技術人員來幫忙啊?”
羅毅搖搖頭:“這兵荒馬亂的,上哪找技術人員?”
他話音未落,邵平跑過來向他匯報導:“羅營長,營部來了一群人,點名要見你呢。領頭的是個戴眼鏡的老頭,看起來很有學問的樣子。”
“有學問的樣子?”羅毅眼睛一亮,“林廠長,李總,走,你們跟我一塊去看看。說不定是突擊營威名遠揚,有資深學者來投奔我們了。”
一行人來到突擊營營部,一進門,只見一名老者從椅子上站起來,走到羅毅面前,伸出手緊緊握住羅毅的手道:“羅營長,我們終於又見面了!”
羅毅定睛一看,不禁喜出望外:“閔教授,你們都脫臉了?”
原來,找到朱山鎮來的,正是中央大學的閔教授和他的學生們,和羅毅一起戰鬥過的劉翰海、張筱文、林蒸等人都紛紛走過來,向羅毅敬禮。羅毅連忙交代人去安排酒席,準備款待這些遠方的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