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20頁

    第二卷 浴血金陵 138 路遇傳令兵

    138 路遇傳令兵

    再說許良清、張二虎帶領的突擊營四連,從茅山分兵之後,尾隨著向南京推進的日軍大部隊一路向東,同樣採取襲擾戰術,不斷地日軍背後下手,搗毀了日軍幾個小規模的輜重倉庫,迫使日軍不得不分出兵力回過頭來清剿。

    許良清把突擊營特種部隊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讓張二虎等原東北軍的士兵大開眼界。這支短小精悍的部隊在敵後大範圍機動,無論是投入戰鬥還是撤出戰鬥,速度都異常地快捷,往往是敵人聞訊趕到時,突擊營已經跑出十幾里外了,戰場上只留下十幾名日軍的屍體,以及被擊毀的汽車等。有時候,突擊營與日軍的增援部隊幾乎是擦肩而過,但由於部隊規模小,加之訓練有素,每次都能躲開日軍的視線,在日軍眼皮子底下悄然通過。

    “參謀長,這種仗打起來太過癮了,比我們死守一座城強多了。”張二虎由衷地感慨道,“這是不是您這些年研究出來的新辦法啊?”

    許良清微微一笑說:“這是羅營長的創造,為了使部隊能夠形成這種快速機動的能力,我們整整訓練了三年呢。”  

    張二虎詫異道:“不會吧,這個小羅毅也就是20剛出頭的樣子,能有這樣的眼界?”

    許良清答道:“你不要瞧不起羅營長,他年齡雖小,但見識過人。從前,我只關心軍事,覺得政治和經濟與軍事沒有關係。但羅營長另闢蹊徑,從政治和經濟等角度給我分析中日戰爭的特點。他說,日本的本土只有6000多萬人口,如果扣掉在國內從事經濟活動的人,能夠抽調出來當兵的青壯年,也就是兩三百萬人。我們如果與這兩三百萬日軍面對面地打陣地戰,他們的空中優勢、炮火和戰車優勢都能夠發揮出來,我們就要吃虧了。但如果我們避其鋒芒,讓出一部分國土,把它的戰線拉長,這樣它在每一處的兵力都很空虛,我們採用機動作戰的方法,尋其弱點,大量殺傷其有生力量,日本就支撐不下去了。其實這些東西在兵法上也是講過的,孫子云,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務各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羅營長的看法,與古人頗有暗合之意啊。”

    “服了服了。”張二虎點頭道,“上次在梅莊一戰,我只是見識了羅營長的神槍。現在看來,他真是文武雙全啊。”

    許良清說:“怎麼樣,你覺得我放棄東北軍的團長,給他當個參謀長,不算冤吧?”  

    “冤!”張二虎認真地說。

    “怎麼?”許良清問。剛才還說服氣呢,怎麼這會又變臉了。

    張二虎說:“最好是羅營長當個軍長,您當軍參謀長,這樣還差不多。”

    “呵呵,這倒不必了,我們這一個營的戰鬥力,比不了一個軍,但比個把師應當是差不多了。咱們打死的鬼子,比有些師打死的要多得多了。”

    張二虎說:“對呀,如果我們不是一個營,而是一個師,一個軍,那發揮的作用不就更大了。”

    許良清說:“編成一個師或者一個軍,戰鬥力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強了。養兵是需要花錢的,我們這些兵,都是天天大魚大肉保證營養,然後再用大量的彈藥去進行訓練。如果把規模擴大到一個軍,誰能養得起?國力的差距,就體現在這個地方。聽羅營長說,日本國民的文盲率還不到10%,而我們國家是90%以上,這種實力上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填平的。”

    張二虎贊道:“我的媽呀,這個小羅毅,腦子裡怎麼能裝下這麼多東西?他是從哪學來這些東西的?”  

    許良清也有同樣的疑問,過去也曾問過羅毅,不過羅毅總是以看過什麼報紙或者聽某人說過等理由來搪塞。許良清也知道羅毅這些理由是不充分的,但又便於深究。有時候,他甚至於會想,羅毅是不是和自己一樣,屬於一位隱姓埋名的大神。他當然想不到,羅毅說的所有這些,只是後世的大學裡政治課上的常識而已,再過一年,*的《論持久戰》問世,這些道理就會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了。

    “參謀長,現在日軍正在強攻南京防線,今天湖熟鎮已經陷落了,咱們是不是也該轉移了?”張二虎把話頭扯回到當前的戰事上來。

    許良清說:“我估計南京快要守不住了,咱們往南京方向去吧,也許能夠救助一些百姓以及**的孤軍。

    南京外圍的戰事已經激烈了,日軍集中兵力,不斷突破**的防線,向著南京逼近。突擊營四連在各個戰場的間隙穿行,避開雙方交火的區域,尋找能夠發揮作用的機會。

    “請問,你們是哪部分的?”一個微弱的聲音從路邊傳來。

    許良清警惕地停住腳步,拔槍在手,反問道:“你是哪部分的?這裡有多少人?”

    “就我一個人。”

    兩名突擊營士兵向著發出聲音的地方撲過去,不一會,從樹叢中攙出來一位渾身是血的**士兵。突擊營的隨隊軍醫迅速地給這位**士兵檢查了一下,發現他身上有十幾處槍傷,有些地方傷得還挺重,失血很多,整個人已經是極度虛弱的狀態了。軍醫給他重新包紮了傷口,又給他吃了一些東西。士兵慘白的臉上現出了一縷血色。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2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