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1頁
朝議現場靜悄悄地,就只聽到皇帝的一句句反問。這次的征遼之戰,如果說皇帝所領之軍隊和滿清軍隊打得異常艱苦,那可能鎮江堡之戰的一敗塗地,大家也都能理解,心中不會有多大的波瀾。可如今的關鍵是,皇帝所領之軍隊,是摧古拉朽般地直接擊潰了當面之敵,而且還是滿清主力,是那幾個最有名的奴酋所領的軍隊,而一向有勇無謀的豪格,卻反而反了過來,也是摧古拉朽般地擊潰了鎮江堡的明軍,那這反差就有點大了!
如今皇帝如此震怒,在場的這些文官武將,也就可以理解,並沒有人覺得皇上這是刻薄寡恩之類!
此時的他們,就聽著崇禎皇帝在生氣,在暴怒,每個人都不敢說話,只是聽著:「……諸卿可能不知,朕事後調查才知道,這些人在朕的面前慷慨激昂,一個個都向朕表示殺敵之能,可實際上呢,前往遼東之行軍,已有徵兆,拖拉喊累。朕為了照顧他們,就把輕鬆之活派給了他們,結果他們到了鴨綠江邊,不去考慮修築防禦工事,反而去圍了鎮江堡,而後只是吃喝玩樂。他們隨軍帶有美酒吃喝,甚至還帶有女人行樂,無一點軍紀章法,功勳之後,這就是功勳之後?祖宗的臉呢?還要麼?我大明朝,就是這樣的功勳之後……」
皇帝說得非常憤怒,而地下的臣子也都譁然。他們自然知道,當初出征的時候,這些功勳之後都是強烈要求,皇帝已有言明,因此糧草物資也都是自備。原本大家以為,他們是去遼東蹭功勞,但不管怎麼樣,至少得有點本事才能蹭功勞。如今按照皇帝所說,這些人竟然不像是去打仗,反而是去遊山玩水?有這樣的軍隊,那滿清就是再無能,也不可能勝不了。如此一來,這支軍隊,全軍覆沒也就在清理之中了。
聽著皇帝憤怒地咆哮,文武百官這麼想著,都一個個理解了皇帝的憤怒。這已經不能用怒其不爭,恨鐵不成鋼來形容了。萬一當時皇帝所領軍隊不是新軍,不是關寧軍或東江軍,而是靠這些勛貴之後的,那豈不是連皇帝都要連累了!
發泄了一陣後,崇禎皇帝的情緒似乎平穩了些,不過他的臉色依舊很嚴峻,語氣也很嚴肅,只是聲音稍微小了點,沒有剛才那麼大了地說道:「朕以為,功勳之後,必須到了要整頓的地步,諸卿以為如何?」
這些功勳之後,完全不能用一般的言辭來形容了。皇上想到要整頓,也在情理之中。首輔溫體仁第一個出列,附議道:「微臣以為,陛下英明,如此之功勳,已愧對我大明功勳二字!」
其他不少臣子,也紛紛跟著出列附議。
這其中,有些人,是實事求是地說,就事論事而已;但有些人,卻是迎合聖意,拍皇上的馬屁而已;還有的人,則是嫉妒功勳,想著落井下石……
至於在場之中,自然還有功勳之後,眼見自身利益要受損,一般情況下,他們肯定是要為自己辯護的。可無奈,那些前往遼東的豬隊友,表現實在太過難堪。特別是和皇帝所領滅虜主力一對比,表現更是不堪入目,就算是他們同樣身為功勳之後,也有點羞於為伍。
朝堂之上,群情洶洶。可想而知,此時傳開之後,大明上下又見會有如何地反應!這種種因素一加起來,基本上剩下的這些功勳之後,沒一個敢有反駁,求情,一個個都夾起了尾巴做人。
看到朝議上取得一致意見,崇禎皇帝卻有話鋒一轉說道:「然則其祖上畢竟對我大明有大功,朕不能對不起其祖輩在天之靈……」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這讓那些功勳之後,頓時一個個露出希望,看著皇帝,心中鬆口氣的同時,也明顯帶了感激之色。
「……因此,朕決定,對功勳之後須得嚴加考核!」崇禎皇帝說著這話時,目光緩緩掃視過那些勛貴,語氣堅決地說道,「以前的考核必須要改一改。考慮到新軍戰力之強大,朕決定……」
所有人側耳傾聽,想知道皇帝到底想怎麼改?
「……以後功勳之後,必須進入武備堂學習,按級別高低,地方千戶及以下必須通過初級武備堂的考核,而更高世襲爵位者,在通過初級武備堂後,還須得進入大明高級武備堂繼續深造,考核通過者方能接受祖輩之榮耀。諸卿,對此,可有意義?」
崇禎皇帝之前說得很嚴重,表現得很憤怒,這讓人對皇帝接下來的處置,都有了很高的預期,或者會有很大的措施。可在場的這些文官武將沒想到,皇帝這一次,卻是板子高高舉起,而後卻是輕輕放下。
之所以這麼認為,其實大明勛貴,也就是功勳之後,那些世襲的官職,其實原本也是有考核的。就連大明軍神戚繼光,繼承祖傳的世襲官職時,也是到了京師去考核的。
只是以前的考核,只論騎射等老一套做法,不說這中間舞弊有多嚴重,光是考核內容,都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戰爭要求了。因此,崇禎皇帝趁著這次機會,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大明軍中官職,世襲甚多。對於以前來說,這不能說有問題。畢竟普通老百姓不懂得打仗,而軍戶世襲,官職世襲,至少有打仗技能代代相傳,比起普通老百姓,肯定是更會打仗一點。
然而,這種制度,在明初的統治者眼裡,或者說可以,在那個階段,也確實可以。但大明已經開國將近三百年了,這種世襲制度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制約著大明軍隊的戰力。特別是如今這個時代,正是火器逐漸取代冷兵器的時代,戰法戰技都有「改朝換代」之新鮮,世襲情況下,對於火器的接受程度更低。這一點,從勛貴不考核火器方面就能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