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0頁
其實,也就是大明朝才把北平當作自己的都城,其他中原王朝,一般都是選擇關中或者中原地帶的城池為都城。當初的北平,還是靠著朱棣強行遷移江南、山西等地的富商才讓京師慢慢繁華起來。
如果說之前說北平「地勢雄偉,山川鞏固,四方萬國,道里適均」,若遷都於此,即可以抵禦蒙古的威脅,又可以占據有利地形,控制南方各地,那麼這種形勢在如今的大明朝,其實已經不適用了。
輔臣中的朱燮元等人一聽,便立刻贊成,南方人麼,自然喜歡還都南京的了。
但輔臣之中,薛國觀也是北方人,而且他還是陝西人,看到張至發被溫體仁陰了一把,稍微有點猶豫,但不出聲也不行,便還是開口反對道:「如今北方對沙俄的戰事將起,事情繁多,遷都南京,下官以為不妥當!」
朱燮元一聽,便立刻反駁道:「沙俄有什麼好顧慮的,一個十七歲的少年,就帶八百騎,就能大勝而歸。更不用說,我們大明在天省那邊已經做了足夠的準備了。」
說到這裡,他停了停後又道:「再者說了,北方有戰事,南方難道沒有麼?不管如何,如今的莫臥兒王朝還是很強大的,一直蓄勢待發,還有,西夷也多半從海上過來,如若老夫所料不差的話,未來大明的戰事,還得多賴海戰。而諸多之事,我大明遷都南京的話,便會有利地多。再者……」
要從軍事角度來說,朱燮元長期在外帶兵,比起薛國觀更是能說。他就在那侃侃而談,說得薛國觀根本沒有插嘴的餘地。
朱燮元的長篇大論好不容易說完,薛國觀還沒來得及反駁,溫體仁就搶先一步說道:「好了好了,既然憲松提出了遷都,大家又討論的這麼熱烈,那不妨上書皇上,公開此事。到底遷都與否,最終還是要皇上定奪的。」
張至發一直沒有發言的機會,此時聽到溫體仁又把鍋丟到他身上來,真要發話時,朱燮元卻是哈哈大笑,又把他的話給搶了:「好,首輔這提議好,不管怎麼樣,我們終歸是臣子,定都那裡,還是得由皇上說了算!」
他這話一說,張至發就憋住了,人家都已經點明了臣子無權決定,難道還要再反對,逾越臣子本份?
溫體仁自然明白張至發心中的憋屈,就聽他笑呵呵地說道:「恆岳說得在理!這樣吧,我們把遷都不遷都的理由都寫下來,全都呈送皇上,由皇上決定便是!」
其實,最好的是這事就當沒發生過。可要是提出來,朝中本來就是南方官員為多,都不用說,遷都這事,就算皇上不同意,肯定也會鬧得比較大。到時候要是遷都成功,溫體仁硬戴給張至發的首倡之功,怕是跑不了了。
不管如何,如今只能寄希望於皇上不願意折騰了。
然而,張至發不知道的是,崇禎皇帝一看到送過去的奏章,他就知道溫體仁辦得不錯!
實際上,遷都這個事情,就是崇禎皇帝的主意。以如今大明的形勢,在他看來,遷都南京,對於掌控大明,對於大明擴張全球,要更為有利。京師交通,沒有水利之便,太不方便了。
大明以後的國策,既然是要全球化,那海路就是最為重要的一條了。長江通海,不管是去哪裡,有了不用擔心風向的蒸汽輪船,那就會方便太多!
另外還有一點,江南這邊,一直是大明的風尚所在,也是大明的經濟重心,如果自己在那邊坐鎮,定然能更容易地推廣科學技術學識。
也就是說,不管是從軍事、政治還是文化,南京都會比京師更合適!
因此,奏章一上來之後,崇禎皇帝便讓底下臣子公開討論,這又讓南方官員很是大喜,紛紛在說,這是皇上的新年大禮啊!
當然了,北方的官員極力反對,可他們在八部九卿,內閣輔臣等高官上面,人數少得可憐。哪怕回家去養老的孫承宗也上書表達反對的意願,可終歸是擋不住大部分官員的贊成。最關鍵的是,皇帝的意志也是南下。
因此,在過年前最後幾天,崇禎皇帝拍板決定,來年還都南京。
這個消息出來,對於京師百姓來說,也是非常不好的消息。可是,他們也影響不到朝廷的決策,唯有罵那些提出遷都的人,由此一來,張至發就慘了!
還都南京的旨意下來後,張至發就連續上書,要辭職。不過崇禎皇帝不同意,反而把他派去了南京為還都做準備工作。
於京師這邊相比,應天府就歡慶了,鞭炮都比以往過年要暢銷了幾倍,甚至有很多人紛紛趕往應天府去買房。那房價,是蹭蹭蹭地往上噌。還都的具體計劃還沒出來,應天府的房價就已經翻了一番了。
過了年,就是崇禎十一年,開年以來,討論最大的話題,就是這還都南京的事情。
當然了,都城的搬遷,雖然有陪都的存在,可相應要做的事情,卻是極多,涉及方方面面,一時半會,還搬不了。與此同時,其他地方,該幹什麼還是在幹什麼。
比如,倭國那邊,又有大批戰船開往美洲的駐地。而果阿已經打下來,除了按民之外,還要有相當地駐軍,防止莫臥兒王朝趁亂打劫。就藩果阿的藩王,也都在競拍中。
有一點,讓崇禎皇帝比較鬱悶的是,那施維拉又跑了,聽抓到的葡萄牙人說,他似乎是跑回葡萄牙去了。對此,崇禎皇帝還是有點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