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89頁

    陳繼盛一聽心喜,沒想到中丞大人交代下來的事情,竟然如此容易就完成了。不過他記起盧象升的交代,便開口提醒道:「建虜此次增兵,顯然志在朝鮮。我大明皇帝已經下旨出兵牽制,貴國務必小心。」

    仁祖沒有說話,吳達濟卻是笑著說道:「下官在京師的時候,上國皇帝陛下已有交代,和建虜的戰事起起伏伏,如今便是艱難困苦的時候了。下官相信他日皇帝陛下御駕親征時,必能光復遼東。到時候,我朝鮮小國也必定呼應。」

    仁祖聽得連連點頭,那原本有點慘白的臉色也恢復了不少血氣。他也恭維了一番大明,便讓人好生款待招待陳繼盛,就等戰船調撥到位後便一起出發。

    等陳繼盛一走,吳達濟等三人便一起向仁祖建議,要整頓戰備,做好建虜攻打都城的準備。只要堅持住,有大明在側方牽制,必能讓建虜無功而返。

    他們正在商議著,卻有人來報,說派往建虜處的朝鮮使節有要事派人回來了。

    「王上,建虜又降低條件了。還說只要我朝鮮不和明國有任何往來,他們願意撤兵,以後也不會再來搶奪糧食……」

    仁祖沒想到好消息一個接一個,頓時,他哈哈大笑,當即吩咐道:「痛快,痛快,來呀,擺宴助興。寡人要好生招待下陳副將!」  

    「對對對,肯定是建虜怕了大明,不敢再得罪我朝鮮了!」吳達濟等人也是高興,連聲附和。

    建虜就那麼多人,能有多少個千人隊可以滅,雖然增兵朝鮮,肯定是想以此逼迫朝鮮不倒向大明。只要答應了他們,肯定就退兵了。

    於是,未修完的王宮中,便又傳出了歌舞之音。但他們卻不知道,那使節派回來的人,退下後卻偷偷地聯繫某些人了。

    此時,遠在大明的錦州,一支上萬人的軍隊,正在開進寧遠城內。在城頭上,山海關總兵何可綱領著眾將正向他面前的一名文官見禮:「下官奉閣老之命進駐寧遠,給左大人添麻煩了!」

    這名文官,原是昌黎縣令,因昌黎之戰的功勞,一躍而成為寧前兵備僉事,負責管理寧前衛所兵馬、錢糧和屯田,巡視江湖防禦,監督官兵,問理刑名,禁革奸弊等。原本管著兵事,又是文官,因此,哪怕何可綱是總兵,也照樣得放低姿態。

    左應選卻也沒有架子,連忙微笑著說道:「本官已收到孫閣老的命令,糧草物資已儘量籌備。」

    說到這裡,他稍微一側身,對站他身邊的一員武將道:「李守備,你帶何大帥前去安頓吧!」

    李守備,就是昌黎民壯頭領李士奇,同樣死守昌黎有功,從一介草民被提拔為寧遠守備。他聽了左應選的話,當即抱拳,而後伸手示意道:「大帥這邊請!」  

    何可綱知道這兩人的出身,知道他們兩人都在皇帝那邊掛上號的,倒也不敢怠慢,連忙微笑著走了。

    左應選看到他們遠去,轉回身子,看著城外蜿蜒而來的軍隊,眉頭不由得皺了起來。

    他從昌黎來到寧遠就任後,發現這裡的情況很複雜。幸虧是有李士奇當守備幫著他,否則他根本就無所作為,被底下那些武將架空。

    這邊是有地,可大都荒廢著。不是說人懶不去種,而是建虜不知道何時會出現,種了也是白種。臨近城池的田地倒是有人種,可都是城中各家將領的地,其中有不少是吳祖兩家的地。

    左應選越級提拔,深感皇帝的器重,雖有如此種種困難,但也儘量恪盡職守,但總歸才來寧遠幾個月,不要說接觸兵事了,連錢糧也籌備得有限。如今戰事一起,糧草卻是不多,實在是有點發愁。

    不過有一點讓他比較放鬆地是,何可綱的軍隊,會很苦再趕往錦州。兩個總兵的人馬齊聚前線,並不是真要進攻建虜,只是擺出這樣一個姿態,要消耗的糧草就不會太多。

    如果要是錦州那邊能守住,不讓建虜越過大凌河,那樣從錦州到山海關的大批良田就能安排種植,那就太好了!

    左應選心中想著,心中暗自決定,雖然目前還看不到希望,但還是有必要把那些荒廢的良田登記造冊,以待將來才行!  

    他站在城頭上,想了好長一會後,決定給皇帝為此寫份奏章,必須未雨綢繆才行!

    左應選沒有劉王氏這樣的渠道,不過快馬急遞,也要不了幾日,那奏章便送到了皇帝手中。

    崇禎皇帝看到是左應選的奏章,倒也很是有興趣,立刻便打開看了起來。

    他看完之後,又再看了一遍,而後,放下奏章,深思了起來。過了好久後,他神情一動,似乎是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傳旨,令內閣首輔溫體仁覲見!」崇禎皇帝決定就這事,好好和溫體仁聊一聊,先行給個章程出來。

    第352章 太祖的又一坑

    在溫體仁見禮之後,崇禎皇帝便讓他看了左應選的奏章,而後問道:「溫卿,因為災荒,戰亂等等,我大明的無主之地該有不少吧?」

    這個無主之地,自然是指能耕作的田地。溫體仁聽了,立刻便回答道:「陛下明見,還有一些田地,因為所產不多,甚至連賦稅都不夠交,田主往往便棄了這部分田地。」

    崇禎皇帝一聽,眉頭一皺道:「還有這樣的事?大明的田賦並不是很高啊!」

    「回陛下,正賦確實不高。」溫體仁對於這一塊,顯然了解地多,因此又能馬上回答道,「但因為我大明的各種雜稅皆以田地為依據,且勞役也是以田地來分派。這些遠比正稅要多且勞民,因此棄了田地的農民,多是因為這些!」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8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