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頁
當然,這一批新軍之後,要再抽調這樣的強弓弓箭手來組建軍隊,就比較難了。畢竟像這種能拉開強弓的弓箭手,本身就數量稀少。那個時候,火槍的優勢才能體現出來。只要能下本錢,訓練時間夠短,能快速形成戰力。後續新軍遠程火力再追加,就得配備燧發槍之類的了。
新軍訓練的這個戰陣,是原本戚繼光調到薊鎮之後,在原有「鴛鴦陣」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陣法,初步具備了各兵種協同作戰的規模,主要就是用來對付像蒙古人一樣擁有大量騎軍的敵人。
只是原本的歷史上有點遺憾,當戚繼光的這支軍隊訓練出來後,大明和蒙古俺答汗已經達成了和解,雙方再無大的戰事,因此這支有新式陣法的軍隊,並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對於陣法這塊,崇禎皇帝並不需要去操心,因為他任命的總教習茅元儀就是專家。由茅元儀訓練,他很放心。
相對來說,崇禎皇帝更關心宦官政委的課程安排,以及授課的效果等等。對於宦官政委掌握兵卒思想的匯報總結,他更是關心,親自查驗,決不偷懶。
在新軍的裝備上,有一點讓他有點驚訝。原本他想把燧發槍的構思說出來。但沒想到的是,他還沒說,新任軍器局局長畢懋康就興致勃勃地主動向他奏明軍器局的拳頭產品,就是崇禎皇帝想公布的燧發槍。
「陛下,此乃自生火銃也!比起之前鳥銃,實在是勝過太多。」
看著畢懋康在秀他的燧發槍發明,崇禎皇帝只是微笑著點頭,耐心地聽他顯擺。
「想當初薩爾滸之戰,我明軍退守吉林崖之時,大霧瀰漫,人物難見。可我軍之火炮,火繩銃,皆須事先點燃才能引發火炮火銃,如此一來,火光一起,為虜所見,便成了靶子。」畢懋康在御前侃侃而談道,「由此臣細心琢磨多年,終得此自生火銃。無須火繩事先點燃,既不用擔心火繩燃盡之憂,亦不用擔心火繩碰到周邊同袍的火藥,還能用於大風天征戰。臣敢保證,自生火銃裝備我大明軍隊之後,必能滅了建虜,光復遼東!」
當年的薩爾滸之戰,一直是大明的心中之痛。畢懋康也是那個時代的官員之一,因此也很在意。也因為如此,他在談起這個自生火銃時,甚至都用了當年薩爾滸的例子。
崇禎皇帝聽了畢懋康的話後,其實有點不以為然,能決定戰爭的,一直是人,而不是武器,除非是劃時代的武器,先進到能彌補人的因素。單單只是火繩槍和自生火銃之間的差距,還沒能達到這個程度。
在畢懋康期待的眼神中,崇禎皇帝笑著點點頭道:「這自生火銃確實不錯,畢卿顯然是用了心思,朕心甚慰!」
聽到皇帝的表揚,畢懋康心中開心了,他正待謙虛幾句時,卻聽到崇禎皇帝話鋒一轉,問他道:「不過每件東西都有優缺點,朕想聽聽,這自生火銃有什麼缺點?」
「……」畢懋康還來不及謙虛,就愣在那裡了。他以前和皇帝接觸不多,沒想到皇帝這麼年輕,可卻有如此成熟的思想,還知道每件東西必定有其優缺點。在聽了自己的描述之後,還能保持自己的想法,要自己講自生火銃的缺點。
說實話,畢懋康很是有點震驚。不過他見崇禎皇帝在注視他,便很快回過神來,感覺皇帝那目光很是明察秋毫,便不敢有絲毫隱瞞,連忙稟告道:「陛下所言極是,凡一物,有其利,必有其弊。臣這自生火銃,關鍵便在這自生系統之上。」
第372章 燧發槍不是想用就能用的
其實,火繩槍和燧發槍的原理,只要後世人,基本上都懂。崇禎皇帝還是要讓畢懋康來說,就在於有一點他很奇怪,為什麼明末已經有燧發槍,可大明軍隊最終沒有大批量地裝備燧發槍呢?
應該說,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明白燧發槍會比火繩槍更為優秀吧?「陛下,此種自生系統,乃是燧石點火。擊錘嘴上夾著燧石,在這裡……」畢懋康一邊說一邊還用手指著道,「扣動扳機,擊錘下擊,燧石冒出火星,掉於引火藥上,便能射出鉛彈。」
稍微解釋了一遍原理之後,畢懋康似乎有點猶豫,不過最終還是擁手指著那擊錘部位,繼續介紹道:「此處最為關鍵,需要這個擊錘簧片的力道很足,能保證這撞擊力度讓燧石撞出足夠的火星濺落。如果能保證每次擊發都有火星濺落,則這自生火銃威力便能顯現出來。」
說到這裡,他似乎有點尷尬了:「陛下,臣多次反覆試過,目前用於擊發的彈簧片,必須要有足夠韌性的鋼材所制才行。而目前我大明一般的鋼材,其韌性不夠,擊發成功概率只有十之三、四而已。」
說到這裡,他又連忙補充道:「陛下,如若用上好鋼材的話,卻能做到擊發成功率在八成以上。」
說到這裡,他的目光從自生火銃上離開,看向崇禎皇帝,臉上稍微露出為難之色道:「但這種好鋼材,每一斤大概要三、四兩白銀,且產量不高。」
如果火槍的擊發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也就是每三槍才有一槍可能打著火的話,臨敵對陣的時候就危險了。這一點,就算沒有上過戰場的崇禎皇帝,也明白這個道理,就更不用說對火槍很熟悉的畢懋康了。
換句話說,這燧發槍其實很簡單,說了就都明白。可要造出合格的燧發槍來,那就難了。用於燧發槍上合格的彈簧鋼片,至少要達到後世的中碳鋼標準,而此時連鑽槍管的鑽頭都普遍使用低碳鋼而已。由此可見,明末發明了燧發槍,卻沒有大規模列裝軍隊,是有實際客觀原因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