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87頁

    已經進入項目組或工廠的人,還可以繼續學習,通過大學的課程考試後,有一定學分積累,最後可以得到科輝學校的文憑。

    …………………………

    有讀者說本來要投票給“財迷”,但不同意為了讓財迷認識抗日名將傅作義將軍,而“安排”了傅自殺的情節,有損傅將軍名聲,所以就不投票了。

    在此,宮沉泗嚴正聲明:這傅將軍自殺的事,也是與歷史“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事,不是宮沉泗瞎編的。請朋友們查清歷史真相,然後把“我的票子”還給我!

    第二部 1930年 第五十六章 原子彈計劃

    ◆字數:3024◆

    當時的國內有像杜重遠這樣的企業家,有像馮庸大學這樣的大學生,是這個時代背景所決定的。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大華受盡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搶掠。有人說是因為當時的清朝貧窮落後。不對,落後是沒錯,但並不貧窮。當時的大華GDP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是唯一的經濟超級大國!  

    但在清朝政府的黑暗、腐朽統治下,這些財富沒有讓大華的廣大勞動人民受惠。因為廣大人民養了一大堆吃皇糧的人:大量的滿族貴族,大量的官員,還有八旗子弟兵。富裕的是他們,享受的是他們。

    而八旗子弟、滿族人在作為統治階層生活了二百年後,對買官賣官、受賄,貪贓枉法、壓榨漢人百姓方面的技巧,已經是得心應手,完全成了寄生蟲。而漢人中從滿人入關就開始有了一批“識時務者為俊傑”的“精英”,在壓榨百姓上他們作幫手,自己從中得到一點好處,也活得挺自在。

    至於在遊牧生活還很艱苦時,因不要命地搶劫漢人,而曾經兇悍勇敢的八旗兵,已經變成每個月提著鳥籠子到軍營去站一下隊,領一下餉的紈絝子弟兵。論溜鳥鬥雞是高手;要升官,靠的是送禮拍馬屁;論打仗,就是逃命都跑不動。

    經濟富裕並不是防止侵略的條件!政治腐敗,軍備不修,當然引來了強盜。可見只是經濟上去了,而忘記了強盜,是非常危險的!

    英國以與清朝的貿易順差太大,因此向大華販毒。大華開始禁毒,他們就派軍艦來了。一支沒有多少後勤的幾千人小部隊,打敗了八旗兵,於是,清朝政府什麼都答應了洋強盜。  

    這麼富裕又這麼不堪一擊的大華,當然是強盜們最好的目標。強盜紛至沓來,清朝在“寧贈友邦,不畀家奴”的指導方針下,一手向百姓加壓,一手向強盜交錢、割地,喪權辱國。清朝越來越窮,百姓苦不堪言。

    從某種角度說,清朝不是被外國軍隊打敗的,而是被自己的腐朽和腐敗打敗的。統治者只要自己統治權穩定,而不管百姓死活,必然有百姓起來反抗。太平天國起義了!其實,在清朝統治的三百年中,漢族人民的反抗此起彼伏,從來沒有停止過。不過這次規模大了,從數千人,發展到數百萬。打下了南京,成立了天朝。

    可惜太平天國失敗了。

    打下武昌後不是直接北上,而是去到南京,到南京後,北伐的軍力太小,這些軍事策略的失誤,不是太平天國失敗的主要原因。

    強迫受清朝壓迫的百姓與他們一起行動,把一切財產都充公為天朝共有,而使有些漢人百姓也躲避天朝軍隊,最後被曾國藩等“精英”組織了湘軍、淮軍。這些,也不是太平天國失敗的主要原因。

    太平天國也是被自己的腐敗和內部分裂打敗的。儘管喊了一些為人民的口號,但一些太平天國將領還是以“老子打下的江山老子坐”的心態,在打下南京後,過上了奢侈的生活,並開始互相爭權奪利了。起義的精銳部隊,成千上萬死在了自己人爭權奪利的鬥爭中。上層將領四分五裂,人心渙散,一些對上拍、對下貪的小人占據了領導崗位。  

    而清朝政府認識到八旗兵是不堪用了,只得允許“漢人奴才”的團練成軍(不得叫兵,叫勇),以對抗太平天國。這樣,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失敗了。但清朝紙老虎的實質暴露了,腐朽的清朝註定了滅亡的命運。

    儘管清朝政府作了點掙扎,辦洋務,建新軍;還扶持“義和團”來“扶清滅洋”。但政府的腐敗不變,這些行動都沒能挽救滿清政府的垮台。最後二年,在大勢所迫下,搞了些憲政改革,但為時已晚。

    孫文等先賢領導的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民國。大華的有識之士看到了大華落後的狀況,紛紛起來疾呼要反帝反封建。

    但辛亥革命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一些原清朝的大臣、官員們,又一次當了“識時務者為俊傑”的俊傑,他們投機革命,以手中的兵權、實力,攫取了政權。於是,有了袁世凱復辟,有了二次革命,有了軍閥混戰,有了北伐。

    外國強盜乘大華的內亂,乘火打劫,搶奪自己的利益,扶植自己的勢力。其中下刀子最狠的是俄國和日噴,二頭兇惡的狼還在大華境內為爭奪利益而撕咬。當然,對於華人他們都是兇殘萬分的,很多華人死於他們的魔爪。

    大華內憂外患。但各階層的華人,看清了大華的現狀,一些熱血漢子,特別是一些青年知識分子,定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目標。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87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