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0頁
畢竟,此番西征,伏泉雖然沒有安排關羽、黃忠這些朝廷有名大將參與,但也是從天下將領里,提拔了不少英才來,張遼能從這麼多人裡面,成為司馬,足可見伏泉對其看重,是以,張遼也對伏泉的抬愛,大生士為知己者死之心。
至於對於伏泉將昔日對他有提拔的丁原、呂布二人,如此對待,張遼卻不記恨,終究於他而言,忠於王事而己任。
若是當年伏泉早入雒陽,在張遼想來,那時一旦小皇帝劉崇取得大義,恐怕在孟津港外,他張文遠是第一個率兵誅殺國賊丁原、呂布的,即使二人對他提拔有加。
終究,為將者,只有忠,非為個人而忠,而是為大漢而忠。
第六百八十三章 西域第一戰
一陣西域的寒風,捲起風沙無數,將剛出帳的張遼熏得鼻腔難受,好在這些日子,他早已習慣了西域環境。
記得開始進入西域的時候,張遼可沒少被風沙卷鼻子,雖說這西域戰功是人人都想拿的,但這罪可不是人能受的。
“司馬……”帳外侍立護衛的部曲親衛,一見張遼出來,紛紛行禮,這些人,皆是隨張遼從并州帶來的鄉黨親信,多為張家親族,約有二十餘人。
當然,莫看張遼出征能有這麼多親族護衛,就以為張氏是當地的豪強,其實不然,自前漢武帝時,張家先祖就已經沒落,不過當時的張家先祖,不姓張,而姓聶,名壹。
聶壹乃是前漢雁門馬邑一帶的豪商,是前漢著名的“馬邑之謀”的發動者,由於他當時經常在邊境做生意,使得匈奴人對其非常熟悉和信任,並且也正因此,匈奴單于才會出兵馬邑。
可惜,前漢準備已久的伏擊,被一個小小的尉史揭穿,最終無疾而終,而作為“馬邑之謀”的發動者,聶壹自知得罪匈奴一族,在漢室又失去功勞,甚至還闖下了滔天大禍,令得漢室耗費無數錢糧而毫無收穫,為了避禍,聶氏族人取“伸展”之意改姓為張,並紛紛外遷。
待一切風平浪靜之後,又才有部分人回到故土,其中就包括張遼的先祖,為避免被人追究尋仇,張氏族人再也沒將姓改回去。
這就是張家祖先的往事,也正是因此,家族沒落,背負著不少家恨,有著才華,並且希望重振家族的張遼,才會早早甘願為郡吏,並且從軍,為的就是出人頭地,再振家聲。
此番,能被抽調來,遠征西域,可謂是讓張遼高興之極,今日起得這番早,原因自然是對於即將到來的漢軍和韓遂軍的決戰,期望不已,畢竟,只有戰功,才是他升官並且振興家族的基礎。
見眾人行禮,張遼輕輕“嗯”了一聲,而後轉身,舉目望去,昏暗的視野內,似見炊煙升騰,若隱若現,正是已經快到飯時了。
自伏泉掌權以來,因軍功起家,對於漢軍以往種種剋扣兵卒,貪污軍費之事,可謂是嚴加禁止,並且時時派人監督。
漢軍明文規定,大戰之前,只要條件允許,士卒伙食中必須要有肉食,此時雖然出塞,但大軍從涼州所帶牛羊還是很多,完全夠兵卒連續幾番大戰飽食的。
自大漢連續掃平鮮卑、北匈奴、屠各、烏桓、羌人等異族後,所繳獲牛馬羊本就多,再加上伏泉掌權後,靠著這些牲畜的基礎,用了種種措施,除了在邊地屯田外,同樣鼓勵邊地官署百姓重視畜牧。
如今,數年之功已成,三邊之地,牛馬成群,甚至已經可以把多餘的劣牛劣馬,輸入中原耕種,可謂是一片興盛之像。
而自馬騰執掌敦煌郡以來,出身涼州,熟知出塞遠征後勤準備的他,除了預備出塞大軍的近十萬匹戰馬外,同時也找上了涼州刺史臧旻,告知想法,取得其應許,集結了涼州之力,準備了二十餘萬牛羊,以備大軍食用,否則,僅憑敦煌郡的實力,馬騰雖然舉如今敦煌的全郡之力,也能湊出這些牛羊來,但必定會就此令敦煌郡實力大損。
此番,漢軍出塞,雖說在大戰略上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可是自己本身,也得帶糧食才行,否則還未與敵人交戰,自己就餓死了,那不是虧了?因此,只能學習過去胡人遠征的套路,直接帶著牛羊出兵,這樣保證兵卒的基本伙食。
櫥役們從深夜便開始殺牛宰羊,盛入大鍋,溫火爛燉數個時辰,肉香味道可謂是濃郁到極點,縱然張遼所處距離那裡甚遠,亦是順著微風飄入張遼鼻孔,令人不由食慾大開,垂涎欲滴。
這時有親衛道:“本待少頃呼喚司馬,起身用餐,不想司馬卻是自行醒了……”
張遼頷首,並未多說什麼,沒過多久,鼓聲響起,睡夢中的漢軍將士,聞鼓急忙翻身爬起,暈頭轉向的爭搶衣靴,吵吵嚷嚷中,穿戴完畢,拿著兵器,爭相奔出大帳,牽了自己馬兒,找上各自隊列。
張遼負手而立,看得心裡連連點頭,不說其他,單說兵卒集合速度,這西域諸國所有軍旅,就是韓遂那老賊的兵馬,也都只有跟在漢軍後面吃灰的份。
當然,這還是騎兵,若是換成步卒,漢軍的速度可能更快,只是,此番遠征,驃騎將軍顧忌後勤等原因,並未派出。
不過,這倒沒有什麼,雖然沒有步卒,漢軍的優勢軍陣發揮不出,但是張遼相信,有著馬鐙、馬蹄鐵這等利器的三萬漢騎,必定會讓西域諸國膽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