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頁
張猛聽後點頭,顯然默認伏泉所言,張奐是他父親,他自小就聽“涼州三明”的事跡,自然知道曾經的“涼州三明”,面對當時涼州軍中將軍貪污,軍隊上層敗壞的險惡情況時,如何應對的。
“再則,昔孫武之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西州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左昌惡賊,為取私利,貪污軍費,陷害忠良,戰事一開,又畏死怯戰,如此狗賊,合當斬之。”
“可如此,朝中諸臣可聽平西乎?到時群臣奮起,告平西大不敬之罪,末將恐平西之位懸矣!”
聞後,伏泉大笑道:“叔威之言錯矣,此事不在諸臣,而在陛下,而今西州戰事,陛下必不治罪,汝且放心!”
張猛錯愕道:“平西何以如此言之?”
“山人云,不可曰,不可曰!汝回去當自行領悟!”伏泉見張猛問話卻是不言道,而是說了句似是而非的謎語,趕走他,讓他自行領悟。
這事情賈詡早已想到,也讓自己寫了奏摺辯解,伏泉不好明說,這東西心裡知道便可,只能讓張猛自己領悟。
想到賈詡建議自己所寫的奏摺,伏泉就明白,這事情,只要他能控制好涼州亂事,自己不會有事了,至於張猛懂不懂,只能看他自己了,希望自己今天的話,能和歷史那位白衣渡江的大將年輕時候一樣,應中一員有才大將吧。
若是張猛經歷此事,能變得更通透些,再在戰場上有所突破,那就更好了。
對於大漢來說,“涼州三明”不該只有精於心計,誰都不得罪的皇甫規後人,尚在漢軍之中延續神話,張奐、段熲二人的後人,也該展現他們所遺傳的將門榮光才是。
第五百九十二章 法若不行 何以服人
次日,天氣不錯,漢軍萬餘步騎,也在昨日伏泉的震懾之後,換了一副模樣往右扶風而去。
塑風陣陣,車轔馬蕭,回望身後的前漢古都良久,想到長安城後來所歷經戰火,不免感傷,這座歷經風霜的古都,不該因戰火而衰敗。
大軍一路北行,出了京兆尹轄地,便到了右扶風境地,到了這裡,伏泉也算是故地重遊。他之所以將右扶風定為和各路涼州漢軍兵將商討對策的地方,除了右扶風已經直面涼州外,那就是右扶風也是伏泉母親,扶風平陵宋氏的所在地。
右扶風,故秦內史,時主爵都尉,掌列侯。至前漢立國,太祖高皇帝元年時隸屬雍國,二年時更名為中地郡,到九年時又罷免,復為內史。孝景帝皇帝中六年時,又更名都尉,到了世宗孝武皇帝建元六年,又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取扶助風化之意,治所在長安。其職相當於郡太守,因地屬畿輔,故不稱郡,為三輔之一,本朝時移治所於槐里。
此時,越往西邊走去,路上所遇羌胡,或者外貌上明顯有著羌胡血統的人,卻是越來越多,直讓人以為這裡是邊地,而不是三輔。
當然,這些羌胡自然不是涼州叛亂的羌胡,他們說起來也只能算在歸化羌胡之列,只是這些歸化羌胡到底有多歸化,卻是並不好說。
一路之上,路上所遇的來往羌胡,總讓伏泉覺得有所不對,但說出那裡不對,卻又不能完全說出來。
他們給人的感覺卻是總覺得這些羌胡看自己的眼神里,有很多不明而喻的意味。伏泉見此雖然有所疑慮,畢竟現在涼州羌胡正在叛亂,很難說他們心裡有沒有其他的想法,但他也不能因為這沒有確鑿證實的想法,就去針對這些羌胡,抓捕他們,消除潛在隱患。
為此,賈詡還特地找到伏泉,向他深深建議,要盯緊這些右扶風的羌胡,昔年他便遭受羌人劫持,若非其施以巧計,用他是段熲外孫的理由,將那些依舊害怕“涼州三明”,特別是殺人屠夫段熲段紀明的羌人嚇退,恐怕現在他賈詡還能不能活著,都是問題了。
對此,伏泉也沒有太好的辦法,這些羌胡雖然外表上是羌人,但是在如今大漢的戶籍里,他們顯然是正經的不能再正經的漢籍戶口了。因此,除非是能明顯抓住這些羌胡的謀反之心,就是伏泉自己,也不能輕易的下令抓捕羌胡。
也正是如此,漢羌百年大戰,即使與大漢作戰的是羌人,但這些戰鬥,卻已經不是外戰,而是內戰平亂了,正是這樣,那些在漢羌百年大戰里,一代又一代為漢族赴死的兵將們,永遠也成不了民族英雄,只能在史書一角上,留下自己微不足道的名字,可是多數人卻是忽視了西域,忽視了涼州這片蒼茫大地上,為漢族的輝煌奮鬥的人。
羌人,分布關西諸地,且各有聯繫,涼州、三輔之局勢,由此便可看得冰山一角,不管是大漢外部還是內部,都是複雜之極。
其實右扶風有羌胡存在,自然是有原因的,甚至整個三輔之地,包括伏泉來時的京兆尹,也有一些羌胡,只是與左馮翊和右扶風相比,京兆尹因為距離涼州太遠,所以境內羌胡相對而言少了很多而已。
不過,雖然看著是少,但是假若有人將這些善戰的羌胡聚集起來的話,伏泉想來,短時間內,聚集一支數萬大軍不算難事,這對於三輔而言,卻也是不小的隱患。
之所以拱衛京師的三輔地區,有這麼多的羌胡,其實也是有原因的,他們能在這裡定居,自然是遷徙而來,而他們被遷徙的原因,卻是因為他們都是曾經漢羌百年大戰里,被漢軍擊敗投降的羌胡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