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頁
至於為何如此,只是因為廣漢郡屬國之兵多為歸化羌夷、蠻夷等,天生兵員素質就比其他幾郡好得太多。屬國是兩漢為安置歸附的匈奴、羌、夷等少數族而設的行政區劃,是漢代安置歸附的邊疆民族而依緣邊諸郡設置的一種行政建制,在按一定地域範圍劃定的屬國中,“本國之俗”一般保持不變,屬國也會指內屬漢朝的少數族部族或部落。
因為廣漢郡屬國地處益州與羌人交匯邊緣,在羌亂未定前,時常受羌人騷擾,兩方也歷經數次戰鬥,自然也有些戰力。黃忠、關羽等人選了那麼多廣漢郡屬國的兵卒,再加上原本就是大漢精銳的百餘羽林,被他們拆散,四散入軍中長官,所組軍隊沒有一點樣子也是說不過去的。
當伏泉還在感嘆自己兵馬練成時,徐晃便趕來了,伏泉大喜,當即將他引入校場一處僻靜之所,細細聆聽他這一路見聞以及戰事情況。
徐晃得了命令,隨即便把自己這一路所見所聞,歸納起來一一向伏泉言明。此次板楯蠻群起叛亂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地方官吏欺壓太甚,苛捐雜稅,無所不用其極,板楯蠻自從漢初歸附以來,就未遇到這般情況,而且自身過得也十分艱苦,所以一直堅持不該我交的我就是不交,不該我出的我堅決不出,但很明顯即使堅持,他們依舊還是交了太多的稅,仇恨也由此在慢慢生根。
於是矛盾就來了,兩方先是言語衝突,之後動刀子打架,事態一步步升級,憤怒在一步步擴散,等到郡中反應過來的時候,蠻族反叛聲勢已經不是他們所能抵擋,七姓板楯蠻首領已然彈壓不住被盤剝的部族。這時候反應過來巴郡官吏這才急急忙忙的上報,然後徵發軍隊去平叛,只是已經遲了,平亂的結果很明顯,已經相當於武備荒廢的巴郡郡兵怎麼能打得贏這些板楯蠻人呢?
伏泉聽後,連連點頭,搞清楚叛亂原因便有辦法解決了。治國的根源,在於治吏,這一點歷朝歷代都是如此。他事先也查閱過益州近幾次蠻亂的卷宗,歷觀這十餘年來州郡的叛亂,基本上都是地方官員苛迫太過,不管漢民也好還是蠻人也好,都是活不下去被逼無奈才扯旗造反的,真是可憐可嘆,不然誰會願意做那提著腦袋賣命的買賣呢?
第二日,伏泉召集三郡太守並一國都尉,直言“翌日當出兵平亂”,要求四郡國長官集結兵馬待命,同時又令各郡國徵召民夫押運糧草,大戰隨之而來……
屬國,分郡離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摘選自《後漢書·職官志·百官五》
第一百九十一章 檄文討賊板楯蠻
翌日雒縣城外,原本四郡國駐守的軍營里,此時大軍雲集。
隨著在戒備森嚴、刁斗森明的軍營之中,一聲聲的擊鼓聲震耳響起,甲士結陣踏步前進之時鏗鏘有力的震動聲,蜀地四郡國兵馬手持長矛、弓箭,套著鐵甲、兜鍪,在艷陽天下,頂著烈日依次布下陣勢,甲冑在日光下明亮閃爍,他們仰首挺胸,準備聽命出征。
昨日伏泉下令進討板楯蠻逆賊,四郡各軍雖然前番敗了板楯蠻兵,導致士氣低落,不過經過這一段時間休整,已然恢復原先狀態。再加上不止伏泉抽調精銳練兵,四郡國太守都尉也要練兵,畢竟若是再敗,恐怕不止是益州刺史和朝廷派來的統帥要被治罪,就是他們這些副帥估計也會因為治軍討賊不利,而被檻車征詣廷尉治罪,所以這番休整除了恢復士氣,他們也要加緊操練,如今可以說士氣盡復,兵甲齊全,兵銳甲利,已然可以再戰。
伏泉站於上首,按劍環視營中集結兵馬,眼看兵馬尚好,不住點頭,然後謂左右曰:“諸君,如今士氣正盛,兵甲齊全何愁蠻亂不定?”
主帥如此高興,眾人自然不敢拂了主帥面子,紛紛恭維起來,無外乎“此多乃中郎之功耳”云云,伏泉對此付之一笑,若是他真的當真,那無疑太蠢了,現在一仗都沒打,如果敗了,那可是面子丟大了。
很快,軍營里開始進入今日的主題,伏泉從身旁每一個人的身上掃過,又掃向下首四郡近三萬人馬,確認在場的所有人都精神抖擻、側耳凝聽之後,才開始發號施令。
“諸軍聽令!”
伏泉聚神大聲喊道。
“末將在!”
“請將軍下令!”
身旁左右眾多將吏紛紛吐氣開聲,大聲肅然應道,而下手的諸郡郡兵更是轟然大喊,數萬人一起發出的叫聲,端得是令人震驚。
隨後,伏泉便是拿出早有刺史部掾屬吏起筆好的平亂檄文,《禮記·檀弓下》有言,師必有名,古人出征多是師出有名,出兵征討必有正當的理由才行。整篇檄文內容其實也沒什麼,無怪乎板楯蠻世受漢恩,不思盡忠,大漢朝廷特命羽林中郎將伏泉,假節,行益州刺史事,出兵平亂。所謂行,即暫代、暫攝之意。
這篇檄文里,全文隻字不提益州官吏貪污受賄,苛政待民,激起板盾蠻人民憤的事情,只言板楯蠻忘恩負義,一波波髒水不要命的灑進去,同時又無比誇大了蠻人作亂的給百姓帶來的禍亂。
即使是益州官吏激起板楯蠻人反抗的事情是確確實實,真正存在的,但除非是伏泉腦子被驢踢了,才會讓人寫上去,不然這事情的定義只有一個主題,叛亂的蠻人幹的都是壞事,朝廷大軍卻是正義王師,解救黎民於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