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780頁

    故而,能幾番拯救曹操於絕境,東阿之富庶,自然也引起了許多人覬覦,就比如袁紹,私下裡幾番招攬棗祗,欲委託高官重任,原因自然就是希望他能幫助袁紹,將北方快速恢復生產,把北方的後勤基地打造好。

    所以,棗祗的最大貢獻,就是在於他為曹魏集團,在四戰之地的兗州,準備難以想像的軍需糧食。而這些糧食,就源於他首倡實施的屯田制,這為曹操解決了曹軍困擾已久的糧食問題。

    自從漢末以來,先有太平道叛亂,黃巾蛾賊為禍天下,後又有接踵而來的諸侯爭霸,那時候只能說是“田無常主,民無常居”的局面,不僅無數百姓生活在飢餓之中,就連各路軍閥,其實糧食也都短缺。

    許多軍閥,因為嚴重缺糧,而在戰爭中失利,就是曹操,在他最初幾年的征戰中,也經常因為糧食接濟不上,被迫中途撤兵,放棄即將到手的軍事勝利。而棗祗,就是在隨曹操鎮壓叛亂的太平道黃巾蛾賊餘部時,對黃巾蛾賊不斷演變的亦戰亦耕的兵農合一的做法發,領悟到了很多,並從中受到啟發,最終徹底研究出了屯田的一套方案。

    直到建安元年,曹操擊敗了潁川汝南的黃巾蛾賊後,從中繳獲得到了一大批耕牛、農具和勞動力。棗祗就建議曹操利用這些農具,在許昌一帶開墾土地,實行屯田,以解決曹操最為迫切解決的糧食問題。最終,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並任命他為屯田都尉,全權負責屯田事宜。  

    棗祗便開始在許昌試行屯田,他首先將荒蕪的無主農田全部收歸曹操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軍隊的編制編成組,由國家提供土地、種子、耕牛和農具,由他們開墾耕種,獲得的收成,由國家和屯田的農民按比例分成。

    而最終研究出的屯田方案,所取得的成績,也是十分喜人,因為在這方案實施的第一年,曹操就“得谷百萬斛”。

    沒錯,就是“得谷百萬斛”,要知道萬斛穀物可足夠千人吃上半年,而百萬斛穀物,那就是十萬大軍,作戰半年,如今,許昌一縣,便能供給十萬大軍半年軍糧,這種成效,如何不令人震驚?想想看,不說其他縣城不如許昌,但只要其他縣城,能收穫有許昌一半的糧食,曹操之後還能怕再無糧食?

    于是之後,曹操就下令,郡國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後來,又在棗祗的建議,接受其議,下令軍隊屯田,屯田製得到廣泛地推行。

    也正是棗祗首倡屯田制的實施,使長期遭受戰爭破壞的北方農業生產,在短期內得以恢復並穩定了下來,無地流民被合理利用種田,許多因為戰亂而荒蕪的農田也被開墾,曹魏也因此積存了大量的糧食,這才有之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稟皆滿”,使曹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的結果。  

    可以說,屯田制的實施,不僅為曹操解決了令人頭疼的軍糧問題,而且還為他爭取了大量的人口,從而加快了曹操統一北方的進程,進而極大的保證他三分天下具其二的成功。

    換句話說,沒有糧食,曹操就算有千軍萬馬,就算他集合了漢末三國所有的名臣良將,也沒有用。“民以食為天”,這是萬古不變的真理,沒有人會餓著肚子為你拼命,這也是戰場之上,無數將軍都會保證自己糧道通暢的緣故。

    民國文豪蔡東藩有言:“峻與祗戮力勸耕,才閱數年,得積穀數百萬斛,且令州郡各置田官,所在豐饒。操因此得用兵四方,不勞輸運,卒能戰勝攻取,兼併群雄;曹氏功臣,祗峻當居首列!比諸兩荀一郭,殊不相讓。”此中便可看出棗祗之功,甚大!

    甚至南宋名儒陳普亦曾為此作詩云:“千里無煙已十年,一朝許洛翠秧田。乾坤渠肯容曹操,聊為蒼生解倒懸。”

    棗祗之功,可見一般,其人應為曹魏得天下之首功。若無他在後方,以屯田積攢糧草,恐怕曹操早已無米為炊,如果像程昱那樣,靠著屠城,殺人後把人製做成肉乾,變為人脯充當軍糧的話,恐怕即使曹魏得了天下,這天下也就再也沒有人口供給曹魏統治了。  

    這也是後來,北方大半個中國,經過黃巾大亂以及連年的軍閥混戰後,由原來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景象,變為“倉儲積所在皆滿”的主要原因。棗祗之功,不但解決了曹魏的軍糧問題,為曹操征伐四方,平定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也使得大量流離失所的無地百姓,重返家園,安居樂業,可以說,他在曹魏建立甚至整個漢末大亂後,能夠使的百姓安居樂業,不使得中原從此變成“人無完人”景象的最大功臣。

    之後,伏泉邀請二人入席,又是一番觥籌交錯,不過二人明顯有所拘謹,話也不多。這番表情,伏泉見了頓時明了,今日卻是不會有可能拉攏二人了。

    當然,對於繁欽,他倒不是很在意,畢竟以後可不是太平盛世,詩詞歌賦做的再好,他也不需要,真正讓他在意的是棗祗,終究如果有了這個忠誠的農業大家歸順,至少以後不會為後勤而發愁。

    打仗,無非拼的兵力、錢糧和人才,而相對而言,如果前兩者占了絕對優勢,後者就不會顯得那麼重要了。畢竟,只要實力優勢占據明顯的人,不會出現內訌,即使他輸了許多次敗仗,但是純拼消耗,就是耗,也能將對方耗死。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78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