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2頁
想了想,伏泉便明白王允為何如此了,原因很簡單,朝廷收回鹽鐵,無疑是斷了太原王氏的根,也就難怪他會這般衝動了。
畢竟,作為并州大族,太原王氏是州內名門望族,世代擔任州郡的重要官職,在并州當地影響很大,威望頗高。而太原王氏能如此興盛,除了族內人才湧出以外,更大的原因就是他們在并州之內,掌握了大量的鹽鐵利益,這才能如今的強盛局面。
本朝世族豪強能夠崛起,最大的原因自然是他們掌握的資源多,可以供養出更多的人才,只是,要想養出人才,必然需要足夠的財富供應。
這就像後世那些寫小說的,做文學的,沒有穩定的生活,能有幾個寫出絕世的好書?
放到如今,看待世族豪強崛起也一樣,大多數世族豪強是用著中國人最通常的方法,靠著土地兼併,積累財富,供養家族子弟的。
可是,太原王氏不同,或者說整個并州的世族豪強都不同,并州土地本就貧瘠,又因為身處邊郡,時常有戰事,想在這裡靠土地兼併供養家族,很明顯太困難了。因此,這些并州的世族豪強,自然把目光放到并州的鹽鐵之上了,正是因為他們掌控并州鹽鐵的民營貿易,這才能有大量的財富供養家族子弟。
現在,伏泉一開口就是收回鹽鐵官營,當然是要了王允的命,畢竟若真如此實行,太原王氏恐怕立馬掉價大半,也就無怪乎王允這最擅長隱忍的老狐狸,要第一個出來跳腳了。
不過,王允反駁伏泉的理由,也是讓他很無語,因為他話里“與民爭利”這些話聽著,很容易讓他想到明末那幾個皇帝靠著農業稅根本不能維持朝廷用度,所以只能派礦監到各處收稅,結果那些代表大地主階級的文官代表,立刻上躥下跳的和皇帝爭論,說這些是與民爭利的惡政,是容易激起民怨的亡國之策,不能實行云云。
由此看來,官僚階級不論何時,也都是這個德性了,也不知,這些政策到底是在和誰爭利?到底是不是亡國的惡政?
說實話,王允的話,在伏泉看看來錯漏百出,漢武帝受限於財政壓力,強收鹽鐵,靠此維持住了軍費,如何和其後期導致民怨沸騰,天下戶口凋敝有關?
畢竟,在前期,漢軍實行以戰養戰的時候,可並沒有出現後來的惡果,而漢武帝強收鹽鐵,可是實實在在穩住財政的。
而漢武帝後期之所以會崩盤,除了他拿著數代祖宗積累的財富,絲毫不知休養生息以外,也有他後來為了面子,不再實行以戰養戰,大大加重的軍費支出,以及不懂經濟的他連番來了一些破壞經濟的政策,最終種種原因結合,導致經濟崩盤,使得天下民怨沸騰,起義不斷,若非靠著他祖父漢文帝的面子,一封罪己詔下達,說不得漢朝在他手上強盛,也在他手上崩潰了。
當然,這些話伏泉不好說出來,倒不是因為他不敢在朝堂議論漢武帝,自從前漢宣帝即位,對於漢武帝之功過,大漢已經不像武帝時期那種如同文字獄般的噤若寒蟬了,他的是非功過,也沒有什麼不可說的。
伏泉之所以不好說,卻是因為他拿不出有說服力的依據來證明,朝廷強收鹽鐵,會不會導出現漢武帝後期的結果。
他不是學經濟學的,可以用各種理論知識來證明,當然,伏泉覺得,就算他有理論知識,恐怕這些朝臣也不會承認,畢竟他們完全可以用這事情沒有事實證明來抵賴。
為了利益,只要他們想,根本不會有他們不敢反駁的事情,若是有著後世經驗,伏泉現在說這些自然沒人敢反駁,然而,這不是沒有先例證明嗎?
鹽鐵官營本來是部妙棋,結果可惜,這部棋被漢武帝其他的經濟政策,完全搞得在現在成了與民爭利的亡國之策了。想來,後漢數次禁止民間私營鹽鐵,卻不能成功,除了世族豪強勢力大,阻力重重以外,也有當局者對於強收鹽鐵,與民爭利這些調調的後怕吧,實在是有前車之鑑在。
這場朝會,最終沒能讓伏泉如願,強收鹽鐵沒有通過,世族豪強的高官出了崇德殿,都是喜悅之極,他們除了因為保證了自己家族利益高興外,也有終於能讓伏泉吃癟而興奮。
畢竟,因為伏泉的權勢,很多伏泉上奏的政策,他們根本沒有力量反對,這次竟然能夠贏了伏泉,自然高興了。
當下,作為令伏泉吃癟的主要人物,王允可是受到了許多朝官的熱烈追捧,直把這次衝動出頭的王允說得飄飄然,而後更是生出了聯合這些朝官,在文臣中自有一番勢力的野心。
“諸君,陛下即位以來,伏泉坐掌阿衡之權,秉意獨斷,跋扈之極,加之種種政策,皆有損我大漢根基,允雖不才,願合諸君,於朝堂之中,銳挫其人,保吾大漢社稷安危,不知諸君何意?”王允如此道,話里大有一副朝堂都靠他的意思,畢竟,如今朝局確實需要他。
就像王允話里說的那樣,“伏泉坐掌阿衡之權”,那阿衡又稱保衡,原是保護教養幼稚之官,後來泛指輔佐國君之人,又“秉意獨斷”,依照其本意獨斷專行,再加他處處挖世族豪強根基,提拔寒門,這種人,就是他們敵對的大權臣,必須要針對。
若是這次沒有王允,一旦朝會通過伏泉提議,以伏泉經過這幾年完全消化了天下兵馬的局勢,再有朝廷大義,縱然他們這些世族豪強在地方勢力龐大,但也很難和強大的漢軍為敵,說不得真要失去鹽鐵這部分貿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