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973頁

    在孔子眼中,認為趙簡子“走保晉陽”,也是一種“犯上”行為,所以才用一個“叛”字冠之。當然,無論趙簡子修築晉陽,是不是頗有戰略目標的策劃,但因孔子之筆,卻已經是言其早有叛晉之意,甚至將最後的三家分晉之禍開始也歸於其中。

    當然,晉陽的悠遠故事,也不知與其,其也是大漢的龍潛之地,因為前漢文帝即位之前,可就是在晉陽城內,足足做了十七年的代王。若非如此,使得久在苦寒之地的漢文帝劉恆深知民間疾苦,在掌權以後,實行了減省租賦、減輕徭役等一系列的關心民生之策,恐怕前漢也不會有那“文景之治”和之後的“孝武盛世”了吧!

    卻說剛剛上任的并州刺史丁原,得悉使匈奴中郎將關羽,將兵萬五騎至晉陽城外,當即率晉陽城內的并州文武,出城相迎。

    丁原,字建陽,兗州泰山郡南城縣人,年約四十餘歲,將滿五旬,身長七尺余,軀幹雄壯,容貌粗獷。

    泰山郡,號稱“郡接山海”、“泰山險阻”,民多果健,好武習戰,高尚氣力,自古以來便是出精兵兵的地方。當然,那裡能出精兵,同樣也能出刁民,和丹陽相似,是大漢國又愛又頭疼。  

    而丁原出身泰山郡,自然也有一番無疑,其少為郡吏,以武勇著稱,打得寇略郡縣的泰山諸賊聞風喪膽,猶是知名。後來,他也參加了鎮壓太平道黃巾蛾賊的戰事,因他是負責青徐方向,所以並未和關羽碰過面,倒是和伏泉的堂弟伏德有過一些接觸。只是,兩者之間,也有差別,用後世的話來說,伏德那支兵馬是作為清剿叛賊的主力野戰部隊,至於丁原,只能是當地為野戰部隊帶路,作為嚮導的地方後勤將領而已。

    “丁使君,久仰、久仰……”見得丁原親來,關羽也不好擺出大架子,雖然他如今貴為使匈奴中郎將,俸祿上其實還比丁原這個并州刺史多很多,但是相比於作為北疆封疆大吏的丁原來說,關羽這個使匈奴中郎將的職權明顯比他小很多,自然也由不得關羽太過傲慢。

    “不需如此,不需如此,吾等盼關中郎久矣!”丁原開著玩笑道,引得關羽皺眉,畢竟他和丁原並不熟悉,而丁原卻視而不見,反而之後將目光直直看向關羽身後那一萬五千騎,心裡可是樂開了花。

    夏日時候,并州刺史張懿率軍與屠各人和南匈奴人聯軍對戰,大敗身死,同時也把并州邊軍給打殘了。在丁原上任接手以來,即使不斷招募兵馬,也不過才將將編練好了兩萬兵卒,其中還大半是步卒,如今關羽帶兵到來,可算是解了燃眉之急,并州在應對胡人聯軍也就不會顯得兵力捉襟見肘了。  

    “使君言重,羽為漢將,自當聽朝廷命爾。”關羽客氣道,同時注意到丁原眼色,也是有些明白他為何如此熱情了,只是那一萬騎都是給度遼將軍耿祉的,丁原明顯沒機會掌控這支騎兵了。

    “此乃度遼將軍耿祉……”稍後,丁原為關羽介紹身旁的一位年近五旬之人,其身上透露著一身殺伐之氣,一看也是邊疆宿將,當然,關羽在他身上似乎也看到自己的那股桀驁自傲的性格。

    將軍,主掌征伐,本朝以來,除京中的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右左後四將軍外,一般將軍戰時受命,戰後撤銷,惟獨度遼將軍一職常置。

    度遼將軍之職,早於前漢孝昭皇帝時,於昭帝元鳳三年,就被設置,當時任命中郎將范明友為度遼將軍,因度遼水而得名。其銀印青綬,秩二千石,後漸成定製,屯紮在五原郡曼柏縣,與護烏桓校尉合稱二營,其北抵鮮卑,東震烏桓,西監屠各,南安匈奴,是大漢國北方的軍事最高長官,關羽這個使匈奴中郎將正歸其指揮,而一般被流放的罪人,都會被發配到度遼將軍轄地。

    本朝自顯宗孝明皇帝永平八年,復行度遼將軍事後,於恭宗孝安皇帝元初元年常置,至今已經成為維護大漢北部邊防和處理北方民族政務的重要職位,對於維護大漢北部邊疆的安定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見過耿將軍!”關羽行禮道,畢竟是其上官,自然不得無禮,然而對面的耿祉只是點頭示意,顯然沒有把耿祉的尊重放在眼裡,甚至他更多的目光注意力,竟然全部都在關羽身後的那些騎兵身上,完全把關羽這個曾經也是陣斬過鮮卑胡酋檀石槐的大漢名將不放在眼裡。

    只是,對此,關羽雖然心中怨恨,但心裡也不敢多言,畢竟耿祉敢如此,自然也是有他的資本。耿祉姓耿,又身居度遼將軍高位,身後勢力自然不簡單,其出自右扶風耿氏,是世祖光武皇帝雲台二十八將耿弇的嫡系後代,而右扶風耿氏一族自耿弇起成為東漢名門,百餘年來擔任數百石縣令郡丞以上者有若天上繁星,甚至兩千石高位者也是代代有人,便是當今,在朝為官者十數人,地方為官吏者更在百數。

    換句話說,只要大漢帝國不倒,右扶風耿氏就永遠是名門望族,這一點,便是關羽故主伏泉所在的琅琊伏氏,甚至當朝皇后所在的右扶風宋氏,都稍顯不如。

    畢竟,宋氏除了其祖上宋昌對前漢文帝前往長安登基即位有勸誡從龍之功外,家族後人也是時代圍觀,但並沒有太多建樹。

    至於伏氏,雖然可以追溯到秦末漢初的大儒伏生,但是除了在本朝以來,先祖為光武帝立國出力,並因貴戚而顯貴外,也無太多出色之功,若非出了伏泉這個怪胎,恐怕就算伏氏和宋氏關係與劉漢皇室密切,無論在聲望還是實力上,和耿氏這樣的龐然大物比起來,還是差了很多。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97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